蔚来汽车科技70亿落定北京 坐等亦庄国投入资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8-01 14:00:28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瑞斌 北京报道
7月24日,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如约而至落地北京。新公司注册资本达70亿元,业务覆盖新能源汽车整车及相关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汽车零部件的批发、货物进出口、销售汽车等,公司法定代表人为蔚来汽车CEO李斌。
值得关注的是,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为蔚来在香港注册的两家公司,并没有出现承诺投资100亿亦庄国投的身影。
蔚来诚意十足落地北京
今年5月底,蔚来汽车宣布已与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亦庄国投”)签订框架协议,蔚来将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工厂,生产其第二代平台车型,亦庄国投将向蔚来汽车投资100亿元,以获取持有“蔚来中国”的非控股股东权益。此外,蔚来汽车还计划设立新的企业实体“蔚来中国”,并注入特定业务和资产,打造成中国先进汽车制造基地。
在蔚来汽车宣布这起合作后仅一个月,一个全新的“蔚来汽车有限公司”的企业名称就出现在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外商投资企业名称核准公告”中,在7月9日,将上述名称调整为“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的申报也获得批准。在半个月后的7月24日,这家公司便宣布成立,这一节奏不可谓不快。
公司改名字举动虽小,但是背后的逻辑值得关注。李斌注册的公司并不少,无论是“汽车有限公司”,还是“科技有限公司”,蔚来名下都已有之,但要么是在海外注册,要么是在上海设立并在企业名称中带有“上海”二字。将“汽车”和“科技”概念都纳入其中、并将新公司总部设在北京,这些都是首次出现。从这些细节或许侧面能显示出蔚来与亦庄国投的合作迅速落地的迫切心态。
此外,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设立在北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有业内人士分析,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的总部在上海,而蔚来新的投资方(亦庄国投)总部在北京,由于新造车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增大,与地方政府捆绑合作成为企业过冬的普遍选择。新特、奇点等多家新造车企业在成立之初便依靠地方政府资本,而他们无一例外将总部搬回支持他们的地方城市。
作为投资方,“汽车”和“科技”目前正是亦庄国际想要投资的目标。由于特斯拉落户上海,未来上海势必会成为新能源核心城市。错过了特斯拉,蔚来对于亦庄国投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据公开资料显示,亦庄国投投资了包括奔驰、GE、拜耳、ABB、京东等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120多个项目。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海纳百川”的高新产业园区而言,它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永远保持着好奇心。另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北京大兴区亦庄,这是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聚焦到蔚来身上,其所处的新能源产业目前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大趋势,是目前高新科技产业的代表。
亦庄国投资金成谜
从蔚来单方面宣布与亦庄国投签署百亿协议后,到蔚来注册新公司。可以看出,至始至终都是蔚来在单方面对外释放消息。而亦庄国投对外始终未有过明确表态。对于外界对亦庄国投向蔚来的投资疑问,亦庄国投只是表示:“不知道,不回应。”
从目前来看,这笔涉及百亿的融资仍未盖棺定论,目前仅为《框架协议》,或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只代表投资意愿,而非板上钉钉之事。
另外,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大股东为NIO NEXTEV LIMITED(蔚来在香港注册的公司),认缴出资额60亿元,持股比例85.71%。此外,该大股东还100%控股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从这份名单中并未看到亦庄国投。
这样的股东信息意味着在工商登记上,亦庄国投尚未成为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亦庄国投尚未投资,另一个就是亦庄国投已经投资了,但工商登记尚未完成变更。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虽然显示是70亿,但因为是认缴制,而非实缴制。也就是说,实际缴纳并没有那么巨大的资金数额。侧面反映出,亦庄国投还未给蔚来投资,蔚来在北京建设工厂及实体时间还需要延后。
此前,蔚来汽车曾计划在上海建设自有工厂,后因特斯拉率先落地上海不了了之。蔚来汽车旗下的ES8和ES6两款车都在与江淮汽车合建的安徽合肥工厂生产。
根据蔚来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数据显示,蔚来2019年第一季度营收为16.3亿元,环比2018年第四季度下降52.5%,高于市场预期的15.4亿元;净亏损26.2亿元,同比增71.4%。此外,2019年第一季度,蔚来ES8的交付量为3989辆,而2018年第四季度的交付量为7980辆。
对蔚来来说,强大资金的注入,无异雪中送炭,最直观的就是解决了建厂问题。长远角度对于产业结构升级,产品创新研发来讲,都有推动的作用,并且在之后合作深入之后,利用亦庄国投在全球分布的资源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于建平 主编:赵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