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共话“先手” 第十三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开幕

作者:王瑞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6-13 13:42:30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市场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已进入低增长时代,“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也为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汽车行业大变革的背景下,自我革新已成为车企的必修课。

共话“先手”  第十三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开幕

本报记者  王瑞斌  北京报道

6月10日,2021第13届中国汽车蓝皮书峰会在安徽合肥开幕。本次大会以“先手”为主题,为期3天。

本届峰会有超过150位嘉宾参与演讲和讨论,参会总人数超过1000人。江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项兴初,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等嘉宾发表了主旨演讲。30余位汽车产业链企业领袖登台,以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形式阐述他们对当下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观察和思考。

传统车企如何砥砺前行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市场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已进入低增长时代,“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也为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汽车行业大变革的背景下,自我革新已成为车企的必修课。

对传统车企而言,面对新事物、新科技、新理念所带来的冲击,如何在大浪淘沙的时代突围更是十分重要。江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项兴初认为,传统汽车企业不能独立去发展,互联网汽车也需要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这两类企业需要深度融合,江淮会与科技企业更加深度融合和合作,在巨大的变革面前,更加开放更加融合。”

对东风汽车而言,其正在向新能源化以及智能网联化“跃迁”。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透露,十四五期间,东风将为客户每年至少提供一款全新的新能源产品,目前已经有4款新产品在研发阶段。同时,在智能网联领域实现L4级规模化商用。

上汽集团则致力于以软件定义汽车,在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张觉慧看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汽车产业正在颠覆性变革,原有的“产业边界”的定义也正在不断外延,数字化技术正成为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新势力及供应商如何破局

除传统车企外,近年来风头正盛的头部新势力企业也在此集结,向外界展现了颠覆的决心。

其中,华人运通高合汽车创始人丁磊对中国汽车市场新造车的格局做出梳理。他认为,小鹏汽车专注在15万-40万元的区间,蔚来汽车专注在40万-50万元的区间,而高合汽车则将聚焦在60万-80万元区间,将打开中国新造车新格局。

据了解,5月底高合汽车位于北京、杭州、南京、重庆和苏州等城市CBD的五家全新高合体验店HiPhi Hub开业,高合汽车已经覆盖全国北上广深等13个一线及核心城市。据悉,高合交付中心和服务网点也在同步推进,年底网点总数将达120家。

而身为新势力的领头羊,蔚来汽车位于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Neo Park第二工厂也已开工,并预计在明年第三季度正式投产。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表示,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并不是只有蔚来一家企业,还将成为包含芯片、功率半导体、电机、电池、常规汽车零部件、整车制造、用户服务等在内的全产业链聚集区。

在小鹏汽车看来,“中国的智能的汽车时代比想象中来得更快。”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指出,2021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一线城市电动汽车加速跳变,到2023年准L4高级辅助驾驶将在中国开始落地,20-30万级别车辆开始占据智能汽车主流。到2025年一线城市智能电动汽车新车占比将超过60%,全国占比超过35%。2028年一线城市智能电动汽车新车占比将超过90%,全国占比超过60%。

博泰车联网创始人及董事长应宜伦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智能路和智能交通并没有真正开始,移动商业、移动的各种场景,这一部分的商业空间,“谁拥有运营权,谁就是真正的王者。”“这个时代,从移动互联网进入万物互联网;所有科技巨头都在赛道当中;智能汽车核心是自动驾驶的技术突破,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在移动空间的业务模式重构上。”

铃轩奖启动申报

2021 年 6 月 11 日,中国汽车零部件年度贡献奖——第六届铃轩奖正式启动申报名工作。

在启动仪式上,铃轩奖评委会主席,轩辕之学校长,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贾可表示:“我们要发掘和绘制中国汽车供应链竞争地图,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前进。随后,他阐释了本届铃轩奖的三大任务:其一是寻找和发掘传统的同等技术条件下成本考量的新供应链;其二是寻找和发掘逆全球化时代原先作为备胎的高技术供应链;其三是寻找和发掘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时代供应链新势力。”

接下来的 5 个月时间里,铃轩奖评委会将按照格式审查、初次投票、集体评审、最终投票,以及现场投票五个步骤及评选原则,发掘和评选汽车供应链条上最优秀以及最具代表性的企业。

在新汽车时代,供应链条出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新现象产生,新公司诞生,新技术发生,当智能电动车成为胜负手,汽车之争变成了芯片、激光雷达之争,过去活跃于幕后的供应链企业开始逐渐走向前台,在汽车领域拥有越来越高的话语权和存在感。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本土供应链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外资供应链将新产品的研发甚至是原创性研发搬入中国,这使得中外零部件企业有了同台竞技的可能性。

编辑:于建平 主编:王大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