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品库存价格呈双升异象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冰凝 北京报道
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的艰难时期后正在逐步回暖,但经济回暖却伴生着资源类产品价格发生的一些逆市场规律的异变,通货膨胀的身影不断闪现。
进入10月份以来,国内煤炭市场、石油市场以及铜等有色金属均呈现了罕见的库存和价格双攀升的格局。在这种逆市场规律现象中,美元贬值赋予全球商品市场整体持续上涨的动力。而由于资源类产品对下游市场起到决定作用,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预期,使得中国进入“通胀预期阶段”,并加大了国内预防通货膨胀的压力。
煤价和库存的逆行
自10月份下半月以来,作为国内煤炭行业主要参照的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和价格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当地市场很少有的煤炭库存和煤炭价格双攀升的格局。
从秦皇岛港的库存来看,煤炭库存一改前期持续低位的格局,库存量不断增加。据统计,秦皇岛港10月15日的煤炭库存为385.19万吨,低于400万吨的低位警戒线水平,煤炭库存告急;到11月6日,秦皇岛港的煤炭库存攀升为793.18万吨,接近于800万吨的高位警戒线水平。短短22天时间煤炭库存增加一倍以上,库存由低位警戒线攀升到高位警戒线。
但令人不解的是,巨大的库存压力却挡不住煤炭价格仍在以较快速度持续上涨。今年以来,全国煤炭价格整体上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可是,自10月份以来,秦皇岛地区煤炭价格走上了新的上升通道。
“虽然上涨的幅度不是太大,但是由于时间较短,最近一个多月来煤炭价格上涨的速度和全年其它时期相比,相对具有上涨速度快、上涨幅度大的特点。”煤炭市场专家李朝林告诉记者。
按照市场规律,煤炭价格和煤炭库存应该呈逆向变动,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煤炭价格呈持续上涨的态势,与传统的市场变动情况背道而驰。
“这次煤炭库存增加,主要是因为前一个时期煤炭库存较低,进港增加过快。但目前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煤炭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煤炭在秦皇岛港供应偏紧的局面依然存在,这就推动了煤炭价格的不断上扬。”李朝林说。
资源品价格反规律运行
在国内市场,石油和铜等有色金属虽然价格均在上涨,但目前都有着高库存压力。
随着近期上市公司三季度报告陆续公布完毕,之前市场众说纷纭的有色金属隐性库存在三季报中露出端倪,主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的库存在三季度均出现明显增长,部分企业的库存增幅高达50%。
经过前期通胀预期下的资产价格快速增长,一些企业已开始对目前的金属价格产生忧虑,中国上半年大量进口也压制了下半年的进口需求。其中作为有色金属中表现最为抢眼的铜价,10月份伦敦、纽约、上海三大交易所库存都出现加速上升局面。
国有研究机构安泰科预期,国内整体铜库存将在年底达到163万吨,之前9月的一次测算是120万吨,即是说四季度还有43万吨的库存上升空间。
尽管库存超标,铜价仍在一路飞涨,从年底至今,决定国内铜价的上交所铜期货已突破50000元/吨。库存和价格同时走高,呈现反常的异象。
同时,由于国际油价一路走高,政府在近期调高了成品油价格。记者从市场了解到,成品油批发价格一直维持高位,但目前我国成品油库存也高于一般水平,价格与库存同样呈现一反市场规律的同向增长。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认为,国际油价和铜等有色金属价格在库存上涨的背景下,逆市场规律同向上涨,主要是因为美元贬值大环境下投机因素在作祟。
2009年3月,美元指数在年内最高到达89.62水平,而截至记者发稿,美元指数已贬值至75.56。
“在经济危机刚刚爆发的时候,全球投机者仍在追捧美元,但随着美国印钞机加快转动速度,全球投机者不得不抛弃美元,转而投向石油、铜等资源类产品,从而炒高了资源类产品的价格,所以出现了在各种资源类产品库存压力很高的背景下,价格仍在上涨的现象。”陈凤英说。
中国仍处于通胀预期阶段
在中国多种资源类产品和大宗商品呈现高库存和高价格反常并存的情况下,市场层面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也越来越强。
但陈凤英认为,从目前PPI指数和CPI指数来看,中国经济刚刚脱离了通缩状态,正在转向复苏,进入通胀预期阶段,但中国经济不会出现高通胀。
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1%,环比7月份由下降转为持平,8、9月份分别上涨0.5%和0.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6.5%,截至9月份环比连续六个月上涨。
目前市场纷纷担心石油、煤炭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必然引发上游资源价格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PPI指数继续上涨,并传导到下游,再引发CPI上涨,并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但陈凤英认为,此轮经济的复苏主要是政府投资的拉动,全球经济危机遗留的产能过剩并未消除。因此,虽然上游资源类产品价格大涨,但企业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仍存在经营压力,失业率仍然较高,下游市场可能更多会通过节能增效来自行消化上游成本的增加,这使得PPI的上涨将很难转入CPI。
而实际上,资源类产品的库存和价格同步上涨,也反映了民间资本信心复活和市场流动性增强,以及资源类价格出现泡沫。
记者从铜市场了解到,今年进口精铜有过半数被囤了,其中最主要的是民间囤铜。由于民间资本担心通货膨胀,所以选择买流通性最好的铜来代替货币存款。
事实正是如此,11月11日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M1(狭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达到32.03%,远超过M2(广义货币供应量)29.42%的增速,这意味着居民户存款大幅减少,存款活期化趋势加速。
“政府投资正在逐步退出,民间资本正在成为经济复苏新的动力,资源类产品的库存和价格同步增长也反映了大批民间资本在通胀预期下,正在进入资源类市场。”陈凤英认为,目前经济正处于通胀预期阶段,政策相对宽松,竞争激烈,合作加强,但不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反而是中国经济实现良性发展的良好时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