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金融观察:小微P2P有利于降低利率
林晓
7月18日,市场传言中国最大的网贷平台陆金所将退出网贷业务,正在申请消费金融牌照,随后,陆金所对网贷业务作出了回应:陆金服P2P业务正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要求。现有产品与客户权益不受影响。
从行业发展和监管以及中国平安未来的发展布局来看,陆金所有可能全部退出网贷行业,而申请消费金融牌照,这当然对于整个网贷行业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监管对于目前网贷行业总的态度,互金整治领导小组和网贷整治领导小组近日联合召开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认为,行业风险仍处于高位。下一阶段要以转型发展和良性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严禁新增互联网金融机构,及时处置随意变更股东或注册地迁址的机构,引导绝大多数机构通过主动清盘、停业退出或转型发展等方式实现风险出清。对于少数在资本金和专业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条件的机构,允许并鼓励其申请改制为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从目前的监管趋势看,网贷平台未来的前景相当悲观。
监管的判断是,目前该行业人存在较高的风险。其原因是该行业是在移动互联网勃兴的大背景之下产生的,行业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金融风险意识,有些机构还存在制造假标、股东自融、虚假注资,资金挪用等违法行为。叠加经济下行期,金融体系的存量风险,网贷行业的风险就更加脆弱,的确需要监管出手缓释金融行业的风险。
不过在大规模整治之余,有些领域是应该区别对待的,比如小微网贷,就是给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惠普金融服务的网贷平台,这几年在这个领域做了可贵的探索。
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是世界性难题,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个领域的金融服务许多都是由财政提供补贴的,他们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比较发达,信用市场完善,对小微企业的各种优惠扶持政策也比较到位,小微金融的生存尚需财政补贴。
在我国小微企业征信体系不发达,财政补贴政策也不系统,绝大多数小微企业的生存周期只有三年,国家每年都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和提倡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大小小传统银行每年的报告中的小微贷款数量都在提高,但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愈发严重。
重要的是,小微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神经末梢,经济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决定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更为重要的是,小微企业经营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小微企业多存活几年,银行业的风险可大大降低。然而,这几年,P2P在为小微企业的运作的确存在很大的风险,除了自身管理经验不足之外,部分公司存在较大的短期行为,把金融当作赚快钱的工具等等之外,客观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
比如,P2P运作初期监管不到位,无序竞争,竞相抬价,导致融资利率过高,运作成本过高,最终是贷款利率过高。这种状况不仅仅导致了平台高风险,也导致小微企业高风险,过高的利率催化了双方的风险偏好过高。
再比如一些企业诚信意识不强,故意拖欠P2P企业的债务,导致网贷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另外,笔者一再呼吁的,监管在制定民间借贷利率的法规和政策时,法定利率过高,这导致部分P2P公司资金的资产端收益不能覆盖负债端的资金成本,客观上助长了他们的短期高风险行为;再者,长期以来监管层对于这个行业无论良莠,不给一个合法的身份和说法,未来前景越来越暗淡,信用资质不高,融资利率自然就比较高,贷款利率也降不下来。
尽管有以上网贷平台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的不足,但是他们最近今年的探索,在风险管理、尽职调查,科技技术运用包括定价都积累了相当可观的经验,尤其是他们在服务小微中,积累了很好的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这是尤其值得重视的。
笔者非常看好一些基于电商的产业互联网金融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客户在网上平台的交易留存的数据,对小微企业做到了非常完美的贷前尽职调查和贷后管理,而且成本非常低廉,是此前的小微贷款风险管理无法比拟的。当然还包括企业经营中日常运用到的ERP、SaaS等各类财务数据系统,这些系统留存了企业交易中的数据和信息等。这些数据和数据处理后,可以大大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终可以起到降低贷款利率的效果。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最为可靠的是基于网上交易形成的数据信息,有这些数据形成的对于公司风险和定价的实质性帮助,而这正是传统银行在小微金融方面方面缺失,以网络小贷的模式给网贷平台提供继续服务小微的资质,条件成熟后转型为银行应该是当下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合理逻辑。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