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国民零食第一股”三只松鼠登陆深交所 上市后下一步转型何处?

作者:金晓岩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7-12 13:31:22

摘要:历经周折,7月12日,中国零食行业巨头之一三只松鼠终于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300783,发行价14.68元。

“国民零食第一股”三只松鼠登陆深交所 上市后下一步转型何处?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晓岩 深圳报道

历经周折,7月12日,中国零食行业巨头之一三只松鼠终于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300783,发行价14.68元。截至记者发稿时,上市当天,三只松鼠股价上涨44.01%,报收21.14元,市值达到84.77亿元,被业内评价为“国民零食第一股”。

以创新见长的三只松鼠在敲钟环节与众不同。挂牌当天,三只松鼠一改惯常由企业创始人、合伙人、高管或其他相关人员敲钟的形式,而是由三只萌态松鼠人偶完成,首开A股无人敲钟先河。上市后,三只松鼠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依然是创始人章燎原。

终获上市

三只松鼠这家成立于安徽芜湖的零食公司一开始团队只有几个人,跟其他的休闲零食品牌不同之处在于,公司成立之初就紧紧抓住了电商的增长机遇,在这个赛道上迅速发展,成为一家活跃在电商渠道的当红零食品牌。

“2012年我和5个年轻人在一间小区的房间里,创建了这家当时听起来名字都有些搞笑的公司,我们初心很简单,就是要创建一个能给别人带去快乐的坚果零食品牌。”章燎原回忆称。

根据招股书披露,三只松鼠本次发行总股数为41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0.22%),拟募集资金总额为60188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54476.24万元。

公开资料显示,三只松鼠2012年由章燎原创立,主要从事自有品牌休闲食品的研发、检测、分装及销售,通过贴牌+电商模式,仅用5年时间就成为坚果业的“网络爆款”。

《华夏时报》记者在招股书中看到,章燎原为三只松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直接持有本公司44.52%的股份;同时通过燎原投资间接控制本公司1.86%的股份,通过松果投资中心间接控制本公司1.96%,合计控制本公司48.34%的有表决权的股份。

虽然三只松鼠内部对上市之事看起来很淡定,但实际上从2017年开始至今,三只松鼠一直未能停下登陆资本市场的脚步。2017年3月29日,三只松鼠向证监会递交招股说明书,正式向资本市场进军。同年10月21日,因为“签字律师辞职”,三只松鼠主动提出中止审查。

2017年10月31日,三只松鼠更新了招股说明书,IPO申请恢复正常审核。但证监会在2017年12月12日晚发布补充公告称,临时取消对三只松鼠发行申报文件的审核。随后在2018年6月25日,证监会网站再度更新了三只松鼠的IPO状态,显示三只松鼠正进入IPO排队阶段,其审核状态显示为“预先披露更新”。

一直等到今年5月16日,证监会第十八届发行审核委员会召开2019年第40次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休闲零食品牌三只松鼠上会接受审核,这家公司的上市申请才最终获得通过。

行业红利

有数据显示,休闲食品行业受益于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发展,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7%,休闲食品产业与电商模式的融合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熟。但是,我们主要坚果品种的人均消费量仍旧明显低于美、日等国及全球平均水平。所以,行业未来增长潜力较大。

搭行业红利之风,成立7年时间以来,三只松鼠的业绩逐年上升。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三只松鼠上线仅半年就实现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2014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2016-2018 年,三只松鼠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4.23亿元、55.54亿元和70.01亿元,净利润2.37亿元、3.02亿元和3.04亿元,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16.47%、25.58%、26.05%。2019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净利润分别为28.68亿、2.4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17%、6.95%。

众所周知,三只松鼠以坚果起家,其中,坚果产品的营业收入占比最大。2014年度、2015年度、2016年度及2017年1-6 月坚果产品的销售收入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7.85%、80.44%、 69.83%及 68.51%。

在渠道层面,除主流电商平台外,三只松鼠在线下还开设80多家自营“投食店”、80多家“松鼠小店”,并结合阿里零售通平台、松鼠联盟小店等形式拓展线下零售市场。

在章燎原看来,三只松鼠在经历“创新商业模式,成长为互联网坚果第一品牌”和“创新产品品类,成为国民零食第一品牌”后,接下来将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那就是创新供应链,三只松鼠将加快从电商品牌向数字化供应链平台企业转型。通过掌握的大数据,数字化改造并赋能传统供应链,进一步提升食品行业的生产效率,通过智能制造,成长为基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下的数字化供应链平台企业。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