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达沃斯|刘世锦:未来绿色发展的社会中,垃圾分类将成为不需强制的生活习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7-01 18:41:14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达沃斯报道
“好不容易把外卖吃成了干垃圾,却找不着办公室里的干垃圾桶了!”7月1日,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的第一天,上海国金中心写字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一位白领感叹。据当地媒体报道,全天上海各级城管执法部门共开出整改通知书超过600份。
过去一个月里,上海将实行“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消息受到了广泛关注,各种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日前,住建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46个重点城市将在2020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意味着,垃圾分类确实不仅仅是上海一座城市的工作,也将很快推广到全国。
“垃圾分类是一种生活方式。”7月1日,在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绿色领导力: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战略”分论坛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接受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将来年轻人将会(把垃圾分类)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不需要强制也不需要回报,这样我们才真正进入一个绿色发展的社会。
重算一笔绿色帐
“垃圾分类”这个词在中国并非新鲜事物。虽然日本、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从上个世纪就已经非常重视垃圾分类,但在中国也从2000年开始设立了北京、上海、南京等8个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然而将近20年时间过去,大多数试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仍然进展迟缓,虽然垃圾桶上写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分类投放。
业内人士认为,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推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欠缺、监管方监督缺位等等。其中,垃圾分类的高成本和低收益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因素。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曾撰文指出,垃圾分类成本很高,包括土地、政策等社会成本,三废的污染治理以及健康问题,以及个人或者家庭的时间成本等。在这种高成本下,很难生产暴利的产品。
“一个普通的塑料可乐瓶,是回收它贵,还是重新做一个贵?”论坛中的一个提问,反映出普通民众对垃圾分类成本的质疑。不过在刘世锦看来,绿色的发展方式还是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所耗费的成本,是需要重新算一笔帐的。
他表示,过去用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方式有很多成本,实际上并没有计算出来,没有内化。现在,绿色发展也有很多收益,也没有计算出来。实际上实际上绿色发展方式从经济效益上比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更具有竞争力,也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最终一定能够取胜。
绿色发展的新共识
在论坛上,刘世锦提出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就绿色发展达成的三点共识。除了要就成本重新算一笔帐以外,还包括绿色发展的内涵和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对于绿色发展的内涵,他认为绿色发展不限于环境保护,还包括绿色的消费、生产、流通、创新、金融,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经济体系。绿色发展不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修补,而是传统发展方式并行的新发展方式。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如果把绿色发展当作一个经济体系的话,它与经济增长并不是对立的,不仅在治理污染方面做减法,更多的是在做加法,甚至乘法,为整个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消费性动能和经济增长动能。
刘世锦透露,目前国合会正在研究,在今后的十四五期间把目前已经成熟、接近成熟、推广以后能够产生明显节能减排效果的重大绿色技术收集起来,向全社会推广。“现在所有的创新都要考虑绿色的问题,如果不是绿色的,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现在这些技术有了之后,如何让它使用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表示,首先要推动新技术的应用,要将新技术的信息向全社会展示;接下来要通过法律来推动,在一定阶段还是需要强制,并需要投入资金来支持。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