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一杯沧海 我与青岛啤酒》连载之一

作者:金志国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25 20:57:00

摘要:《一杯沧海 我与青岛啤酒》连载之一

《一杯沧海 我与青岛啤酒》连载之一

 

 第一章 临危受命

不测风云
    2001年7月31日,天气炎热,正是每年啤酒销售的旺季。当时在青啤北方事业部担任总经理的我正忙碌于冲刺夏季业绩,忽然听到了一个巨大的噩耗。我的老上司、青啤公司的总经理彭作义,由于身体过度劳累,傍晚在海边游泳时心脏病发作猝然去世,年仅56岁。
    当时青啤正处于扩张后整合的关键阶段,彭总走了,痛失主帅的青啤笼罩在一片悲戚之中。可以说,作为在中国啤酒界可圈可点的“并购英雄”,“彭作义”这个名字将被永远铭刻在中国啤酒的发展史上。噩耗传来,我立即赶回青啤总部,悲痛和复杂的心情难以形容。
    彭总的突然离去,为未来的青啤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一时间,社会各界和全国的媒体都对这个悬念非常关注:没有彭作义的青啤将何去何从?青岛啤酒纵横捭阖的经营策略会不会发生改变?众所周知的是,彭总离世之前,从未指定过接班人。
    8月2日,青啤召开的紧急的高层会议决定,宣布青啤公司总经理暂由董事长李桂荣代行职责,并将尽快选出总经理候选人并正式任命。但这个继任者并不好选。青啤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继任者的推举和确定首先取决于其股权结构:截至2001年3月2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为青岛市国有资产管理局。青啤虽然是股份制,主要经营者由董事会来聘任,但青啤的性质还是国有,所以在主要的人事安排上,当地政府和省政府都有足够的话语权乃至最终决定权。
    8月6日,李董事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是青岛啤酒公司的非常时期,但青啤的发展绝不会因彭作义的去世而放慢或改变。他说,青啤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健全的董事会制度,并已经形成了一个让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管理平台,如今这个平台依然存在,因此青啤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彭作义出现。
    李董事长不得不走到台前。他和市里领导一起研究接班人的标准。他紧急召回了所有的事业部负责人和在青岛的中层干部,开始酝酿新的人选。在此后的二十多天里,青啤内部对新总经理的人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发展是主旋律”的今天,青啤的领军人物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应该是创新型的人才;第二,此人要懂市场、懂营销,具备很强的市场拓展能力。董事长分析,干部有管理型,有创新型。创新型的干部遇事求变,管理型的干部遇事求稳;创新型的干部是理想主义者,管理型的干部是现实主义者。此时,青啤需要的是懂市场的创新型领导。
重托如山
    8月18日,第十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在啤酒节的新闻发布会上,李董事长告诉急切的记者们,近期将确定青啤公司继任总经理的人选,该人选将在青啤内部产生,对于这一点,董事会成员已基本达成了共识。他强调说:“‘好人里面选能人’是政府标准,‘能人里面选好人’是企业标准。现在青岛市的主管领导和组织部门都已与青啤董事会交换过意见,大家基本认同‘能人里面选好人’这个标准。”
    应该说,在外界的眼里,我在青啤公司的组织序列里并没有很大的机会。我那时不过是一名中层管理者,和我级别相仿以及在我之上的管理者有11人之多。组织部门和董事会在整个青啤公司进行了“你心目中的未来掌舵人应该是谁”大规模民意调查,以及中高管理层的无记名投票中,我的得票率超过了70%。当我刚刚得知这一结果时,感到非常惊讶,心里涌起了一股股暖流,同时也感到肩上巨大的责任。
    彭总出事之后,组织部门曾经找我谈话,问我对这个危急情况的看法,我毫无保留地说:“能接青啤的班的人,只有我。这个时候就别客气了,我就是青啤唯一最合适的接班人。”我爱人当时非常反对我接这个班,她担心我的身体,心疼地说,来接这个摊子你是找死。但是,我要说,我三十多年来长的这点儿本事都是青啤培育的,在青啤的紧急关头,我一定要站出来。
    2001年8月29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宣布,经控股股东提名,董事会选举通过,由我出任青啤公司总经理。上任伊始,我知道很多人都等着看我的三把火,但是我一直按兵不动。我用三四个月在全国转了个遍,摸市场。我“贴着地皮”跑了一圈之后,发现了第一个问题。青啤扩张之后,要往外派的管理者,都是以往管理工厂的人。因为派的人不合适,没有管市场的专长,以至于当地的市场打不开,利润急剧下滑,公司上下都着急,于是就频繁地换人。
    发现这样的问题之后,我就提了第一个观点:“人人都是人才。”但是你需要进行自我革命,自我转型。我逐一和市场一线的管理人员谈话,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推心置腹地对他们讲经传教,所谓的“经”就是市场观、品牌观,所谓的“教”就是做市场、做品牌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从组织角度着手,开始对派出的人进行培训,给大家信心,证明大家可以转型成功。
    在外部,八个事业部的老总被我换掉了七个,没有协同管理能力的工厂厂长也换了不少。我对总部职能部门的组织机构重新进行了调整,将功能弱化的战略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营销管理、组织体系管理等进行了强化,组建了战略发展总部、人力资源总部、营销总部、信息管理总部、管理推进总部等;原有的中层干部全部就地免职,重新竞争上岗。一夜之间,大家感受到了我的硬派作风。
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
    与如今那些一路从大学、MBA、外企等温室里成长出来的经理人不同,我这一代人的经历要艰难得多。从小,我就是一个非常好强、立志将来一定要成功,而且必须成功的人。可以说是环境造就了我这样的性格。
    我父母都是孤儿,我母亲6岁就没了父母,而我的父亲11岁成了孤儿。后来,这样两个孤儿走到一起,靠一件小棉袄从外地漂泊到了青岛,然后借了别人家的一个门洞成亲,这个门洞就是我们的第一个家。这种困难的境遇使我母亲一直生活在焦虑之中,我记得我刚懂事的时候她只有三十多岁,但她从那时就开始每天担心她会不会也突然去世,万一她离开之后谁来照顾我们,我们后面的生活怎么办?
    我家当时的家境十分困难,很难吃到饱饭。我家门外有一棵槐树,到了春天刚刚发芽的时候,槐花和叶子就都被我们摘下来吃掉,我们甚至吃过糊火柴盒的面糊。家中只有我一个男孩,在山东人传统的思想里,我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任何借口把养家的责任推给其他人。改变家境是我的使命。在那样的困境里,我从小就想,我必须要成功。这种执著使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坚持干什么都要把它干好。
    1975年我高中毕业,还是“文革”时期。当时青岛有一个新政策,家中的老大可以安排就业,我的运气还算比较好,毕业后被分配到国营青岛啤酒厂。我刚进厂的时候是洗瓶工、锅炉工,我是从最底层的苦力活开始做起的。但是我有个信念,干哪一行就要在哪一行做到最好。做锅炉工时,人家休息的时候喝茶、聊天,而我在旁边看数理化,因为我要在最短时间内做到最好。1986年,多亏了当时的人事科长,他批准了我成为最后一批脱产上学的幸运儿,于是我考进了电大,学习劳动人事管理专业。上大学,这是我人生中关键的一步棋。
    厂长是我生命中第二个贵人,他从中层里面选拔有魄力有作为的人做厂长助理。当时厂长让我分管生产、设备、供销等几方面,基本上除了技术、财务方面的工作都是我在协调管理。1996年10月,公司调我去西安走马上任总经理,一步到位去当一把手。由于在西安的业绩突出,总部又任命我为青啤公司的总经理助理。但是,2001年8月份出任青啤公司总经理,又是一个一步到位。这些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竟戏剧般地都发生在了我身上。
    可以说,我是青啤干部中从来没有做过副职的人。这可能是缘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不断超越自己,这是我的性格和责任感所致。二是我在关键时刻都能遇到独具慧眼的领导,能够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越级提拔重用。除此以外,这大概也与我敢想、敢说、敢于去发挥影响的性格有关吧。(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关 耳 王 慧 整理)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