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 谢幕

作者:北京非非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25 20:56:00

摘要:谢晋 谢幕

谢晋 谢幕

 

 

这个
待人和善的老头……
    1998年9月28日。
    提起谢导,我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清晰地记起这个日子。10年前的这一天,在重庆,我与这个和善的老头第一次谋面、合影。那天,他随和地把白色外套搭在手臂上,站在我身边,微笑着。
    和善,随和,这样的词语是我,是许多人,对谢导在待人上几乎众口一词的评价。
    那一年,重庆承办了第七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有关方面举办了“重庆观众最喜爱的电影和电影演员”的活动,邀请到谢导参加。
    从那个时候起,我知道了,谢老喜欢喝黄酒和花雕酒,在年轻演员中他十分欣赏葛优。
    我也知道了,这个老头,没有一点架子,吃饭安排在小吃店都行,但酒不能少。
    那一年,这个和善的老头以一部《鸦片战争》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我私下里以为,谢晋最重要的两部作品,一部是《芙蓉镇》,另一部就是《鸦片战争》。前者以乡村为背景展示了一场浩劫对人性的扭曲,后者通过宏大的标志性事件展现了对历史的新思考。这部电影和这样的奖项,只是谢老“电影人生”的一个美丽节点。
    《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芙蓉镇》……从影半个多世纪,执导36部电影,获奖无数,直到85岁高龄辞世。
    晚年的谢晋仍然不喜欢人们称他“谢老”。他说:“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老年人要像青年人一样高高兴兴!青年人好比百灵鸟,有他们的晨歌;老年人好比夜莺,有他们的夜曲。”直到生命的最后,这个可爱和善的老头,都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老顽童。
    在电影方面,谢晋得过的奖不胜枚举,但有两个鲜为人 知——“全国先进体育工作者”和“上海妇联挚友”。因为,他拍过很多关于妇女解放的片子,也拍过很多用体育来励志的片子。因为跟智障儿子相处的经历,谢晋还做过10年的中国残联副主席。他执导的电影《青春》展示了聋哑人的生活片断,电视剧《启明星》则描写了一群智障儿童如何享受人间温暖的故事。
    他始终是一个大爱之人。
    在今年的“抗震救灾《2008分之1》公益短片行动”中,85岁高龄的谢晋受邀拍摄了长度3分钟的公益短片《中国,站立成树》,为灾区祈福。最初,接到公益短片活动的邀请后,他不顾年事已高,欣然参加,并向自己任院长的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全体学生发出剧本“征集令”,对最佳创意,他个人自费奖励一万元。
    他喜欢和自己的学生、喜欢和年轻人“合作”——多年来,谢导一直不忘提携年轻一代,在这部作品中,他依旧如此。他曾谦虚地说:“我非常希望和青年人合作,这不仅是对青年人的提携,更希望在和青年人的合作中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这部短片讲述的是一粒种子如何飘落在地,经历冰雪的考验、风雨的洗礼、石块的重压、白蚁的啃嚼而顽强地发芽、长大,成长为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的故事。谢导想用一个寓言性的故事,来振奋民族精神。短片采用动画和写实相结合的方式,谢导那时曾笑言,在旧作《大李、小李和老李》中运用过这样的手法,时隔多年,想再尝试一下这种“混搭”,融合多种艺术方式,传达精神意蕴。
    短片在上海共青团森林公园的一棵香樟树下拍摄。为了选景,谢晋导演连着几天到公园看,拍摄当天更是一大早就到拍摄地,等待最佳时机。将近3个小时的拍摄对于85岁高龄的老人来说,并不是轻松的事,但谢导在此过程中始终精神饱满,在片场一会儿盯着监视器,一会儿和孩子们互动。看到孩子们在大树下自由、快乐地奔跑,谢导也不时发出孩子般爽朗的笑声。在《2008分之1》公益短片首映礼上,谢导的《中国,站立成树》得到了观众一致好评。
    这部短片,是谢晋导演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他最后的辉煌。
这个
有沉重责任感的老头……
    翻看谢晋走过的人生,不知道多少人是要唏嘘的——
    两个智障的儿子(一个早逝)、先他离世的长子、视力不好的女儿、体弱多病的老伴,以及他历经动荡年代遭遇的种种艰辛与苦难……
    纵使如此,谢晋仍如一位“最后的贵族”,始终坚守在电影的前沿。也只有对这位一生历尽沧桑的老艺术家的幕后生活有所了解,你才会明白,为什么他可以拍出如此深刻而意味深长的东西。
    《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我们在他的电影里看到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性、鲜明的真善美、深刻的批判性和社会责任感。
    谢晋几乎是为电影而生的,他的作品在中国电影画廊中留下最光彩夺目的系列,他塑造的一个个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形象长久地在观众心底引起共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当人们重新追求人性的回归、重新检视历史记忆的时候,谢晋推出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当社会上掀起盲目崇外的风潮时,谢晋便拍摄了抒发炎黄子孙思乡恋国之情的《最后的贵族》;1997年香港回归,谢晋又推出对近百年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行审视的《鸦片战争》……
    谢晋总是说,自己的电影是注定要“翻来覆去”的,因为扣准了时代脉搏,所以一定会随着时代而变幻其“光泽”,就让时间来检验价值吧。
    他是如此酷爱电影,以至于文革期间即便受到冲击,还能拍出应景的《春苗》、《海港》那样的片子,也许,那个时候的他,和“芙蓉镇”上的秦书田一样,已经懂得在悲苦的现实中寻找简单的欢喜。当艺术创作遭遇非艺术的干预时,谢晋很遗憾,但这些遭遇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电影本真的执着,所谓越困苦越坚强。在从影的道路上,谢晋始终带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感,用胶片书写着中国社会政治、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时代精神的涌动。
    进入八十高龄,谢老又响当当地提出了中国电影的三个怪现象,为中国电影上演了一堂“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大课:怪现象一是拍戏不花工夫,谢晋当年《鸦片战争》的时候,特意去看了几万字相关的材料,他觉得现在有些作家胡编乱造、胡说八道,很多人都去戏说、乱说,甚至一个星期可以拍三集电视剧。怪现象二是导演按代分,觉得这样非常不科学。他举例子说,自己拍不出张艺谋的《红高粱》,张艺谋也拍不出《芙蓉镇》。这里面并不是说谁的电影好、谁的电影不好的问题,而是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另外他觉得一些影视圈内人士的名片上印着一级编剧或者一级导演的头衔,这种分法也是很滑稽的。怪现象三是影片急着往外国电影节送。对此,谢老说:“我一直主张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关键还是要抓住观众,把影片拍好了再说。”
    这个老头拍戏一贯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他是不属于当下这个商业片盛行的年代的,即便在他最后的岁月中,筹划的剧本依旧没法迎合现时的规则,对过于商业化操作不做丝毫的妥协,他只关注大众人生,以及最卑微的生存状态,他只善于或者乐于面对现实,去感受、捕捉群众之痛痒和最有时代感的题材,用自己的电影语言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严峻而深刻的审视。
    谢晋曾说:“在经历了那么多风雨后,我现在不在乎获奖。我在乎片子是否能留存下去。因为,最后的审片者是历史、时间、人民。
    他是个有知识分子良心的电影人。
这个老头的电影
是中国人的集体回忆……
    谢晋的成名作《女篮5号》,拍成于1957年;最后一部影片《女足9号》,拍成于2000年。
    从《女篮5号》到《女足9号》,谢晋以如此巧合的方式,在历史的前进中以循环前行的方式,构造了一个个集体记忆和国家记忆,讲述着国家历史进程中一个个典型人物的命运。
    在习惯的划分中,谢晋被归入第三代电影导演。但事实上,谢晋的影响跨越了代际,他被作为一个象征,作为一个高度,作为1949年以后中国电影的代表,被人论说。谢晋是一个缩影,一个时代的缩影,代表那个时代可以达到的艺术高度,也代表了那个时代难以跨越的艺术限度。
    从拍摄于1957年的成名之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