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林晓金融观察:警惕“保7”成为人民币汇率的一致预期

作者:林晓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6-04 09:20:43

摘要:货币进入自由浮动的国际汇率体系之后,作为货币管理方的央行如何正确的引导预期甚至比操作更重要,这方面美联储是先行者也是佼佼者。

林晓金融观察:警惕“保7”成为人民币汇率的一致预期

林晓

货币进入自由浮动的国际汇率体系之后,作为货币管理方的央行如何正确的引导预期甚至比操作更重要,这方面美联储是先行者也是佼佼者。比如监管层应该尽可能让市场相信,市场供需是决定汇率的最核心因素,未来人民币汇率怎么走,监管当局不应该给市场暗示,尤其是不能让市场形成一致预期,比如人民币不可能“破7”,如果这个预期一旦形成,货币当局为了维持市场的稳定,将非常被动,并可能付出巨大成本。

关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是否要“保7”的问题,近期有人发表不同意见,最引人关注的是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最近的表态,他说,不必过分关注所谓整数位,“7”不见得要当作是汇率的底线,中国依然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决定机制,不必因整数关口去改变汇率形成机制的原则。

鉴于周小川曾经是央行行长的身份,主导了前期主要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此表态意义重大。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也认为,“我们现在完全是自己吓自己,人民币汇率如果由7变为7.1,中国并不会出现大问题。如果现在让汇率在‘7’附近晃动,大家适应了就不会有大问题,我们应该用比较自然、放松的心理看待汇率的变动。‘7’‘7.1’与‘6.9’以及‘6.95’没有太大区别,我们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应该有信心。”

他认为,过于维护7这个整数关口不利于整个宏观调控,他指出,目前中国经济下行的态势要求实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在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关键点之一是要压低利率,以解决企业的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现在由于为了维护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破7,我们需要不断地干预,如通过发行离岸央票来紧缩离岸市场流动性。现在的压力不是特别大,这样做是可以的。但如果人民币贬值压力进一步上升,还要紧缩人民币流动性的话,就会有升息的影响,境内货币市场的利率也会连带上升。”

其实,二位谈到的仅仅只是维持7关口作为底线的宏观经济方面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如果人民币贬值的低是7这个预期一旦形成一致预期,可能会损害货币汇率本身。

从2015年8月开始,人民币已经有了三轮贬值潮,前两轮都是在7之前通过各种手段阻止人民币贬值。

2015年“810”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开始贬值,这轮贬值一直持续到2016年底,离“破7”仅一步之遥。如果从汇改前的高点6.2094算起,到2016年12月29日跌至6.9666,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幅达12.19%。

至此,关于人民币贬值的各种政策出台,比如提高外汇远期交易保证金比例、更加严厉的资本管制、离岸市场抽干流动性增加人民币做空成本等,再加上国际金融形势变化,人民币开始缓慢升值。

此后,2018年3月开始人民币出现新一轮贬值,也是从6.2附近开始,一直到7附近结束,跌幅也在大约11%左右,此轮贬值的原因主要是央行出台了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连续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市场利率,而美联储又开始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连续加息,中美利差缩窄,资金流出压力较大。

这一次央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仍然采取的是抽干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并创造了逆周期因子的调控措施。

目前这轮人民币贬值的新因素主要是经常项目顺差缩窄,中美贸易战形势恶化;而这轮贬值走势更加关注的新的背景是更为贬值从6.6附近开始,起点高,这就压缩了央行政策调整空间和回旋余地,使得此轮贬值来势汹汹。

人民币汇率前两次均是在很快要破7的时候,央行采取各种手段稳定了汇率,已经在投资者心目中初步形成了7是人民币汇率底线的观点,因此市场判断,这次货币当局必保7。

这次这个预期一旦实现,市场一致预期就坐实了,这差不多相当于人民币重回改革前的固定汇率制,人民币再次具有弹性的浮动就相当困难,此前的改革成果大打折扣。

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不按照市场供需实行的固定汇率,没有弹性的汇率不仅仅政府要付出巨大成本,而且风险很高,一旦政府手中外汇储备不足,就可能发生风险,央行将不得不提高利率以应对贬值,这会对宏观经济造成很大压力。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