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中国慈善文化蹒跚起步 建议慈善组织“走出去”搭建合作新平台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5-08 07:55:23

摘要:同国际上相比,我国的慈善尚未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从慈善行为模式的结果来看,也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太相称。比如,中国的财富积累增长很快,多年来,GDP体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社会捐赠还处在起步阶段,如果拿慈善捐赠总量占GDP的比值来进行参照,我们与发达国家还相差很大。

中国慈善文化蹒跚起步  建议慈善组织“走出去”搭建合作新平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在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公益行业开始出现动荡,人、机构和观念都出现了不少的争议和争论。不过,在问题与困扰出现的同时,慈善也已逐渐发展成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慈善是推动社会组织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力量,自2009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即由所研究员、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顾问杨团担任主编,编辑出版《慈善蓝皮书》,该书致力于忠实记录每一年度公益慈善领域发生的重要事件和重大发展变化,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多角度分析公益领域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5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刁鹏飞在“东西方慈善文化论坛发布会暨《朱传一文集》发布会”上表示,首届东西方慈善文化论坛拟于2020年10月中举办,旨在以学术的力量服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参与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的慈善意识,也是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的传统的一个内在要求和不断的提升。

据记者了解,同国际上相比,我国的慈善尚未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从慈善行为模式的结果来看,也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太相称。比如,中国的财富积累增长很快,多年来,GDP体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社会捐赠还处在起步阶段,如果拿慈善捐赠总量占GDP的比值来进行参照,我们与发达国家还相差很大。

中国慈善文化蹒跚起步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益慈善领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首先,国让民进,慈善启蒙阶段。从80年代开始,特点是政府改革放权,成立了一些有政府背景的慈善机构,动员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让公众有机会参与公共事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财政投入的不足。这一阶段,慈善动员模式是以需求为导向,在项目设计、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等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学习借鉴世界慈善经验和模式方面也很有成效。希望工程是一个代表。当然,这一阶段,政府还没有让开很大空间,慈善还有很强官办色彩,没有政府支持的慈善组织还不能合法注册。

其次,国强民弱,资源逆流阶段。2005年,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支持慈善事业发展”。不过,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地政府在其后面加了4个字,变成了“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第二税源”。为此,很多地方政府发动了慈善风暴,不尊重公民自愿参与慈善的权利,捐款使用不透明,绑架了民意。慈善行业一度乱象纷生。

最后就是政社合作,官民互动、博弈的阶段。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和建立慧而不费的公共服务发展新机制,政府加大购买民间机构的服务。特别是慈善法的出台,厘清了慈善的公私关系,保护公民参与慈善的权利,明确表示任何不尊重公众权利的募捐摊派和变相摊派将属于违法行为,要依法受到处罚。

不过,总体而言, 在西方国家,公益慈善是“第三次分配”,但在中国,这方面的公益慈善文化依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就此,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王行最曾表示,鼓励公益组织“走出去”,参与国家的公共外交、援外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有人研究,希望能建立一套民间公益组织参与国际援助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既严格管理又便于实际操作。

不过,公益组织“走出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学界、媒体共同携手,创造一种比较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宣传氛围,同时也需要一些政策上的突破和资金、人才等资源供给。

首届“东西方慈善文化论坛”将于2020年举行

究于东西方慈善文化的差异,首届“东西方慈善文化论坛”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联合主办,有望两年举办一届。

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简称“爱德传一基金”,是由爱德基金会、恩派公益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华民慈善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灵山慈善基金会、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等十家基金会于2017年8月联合发起的一个专项基金。其使命是“共建慈善文化平台,共享慈善文化价值”,目标是通过这个平台传承、建设和推广中华慈善公益文化与精神,引领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创新,推动社会建设。

就此,爱德传一基金管委会主任、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表示,不久前召开的“一带一路”峰会,随着企业的走出去,公益慈善组织也要走出去,在民心相通的过程中文化的交流、沟通、比较和融合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无论是从公益的长远、未来,还是从当前走出去这样一个背景下的公益慈善,或者社会组织,都是需要进行充分的东西方文化的研究、比较跟讨论。而这个专项基金发起的初衷就是为了纪念与发扬朱传一先生的慈善精神和公益情怀。

那么,朱传一又是谁?

据记者了解,朱传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创所研究员之一,1982年调入美国所,曾担任美国所的社会研究室的主任,是我国最早提出借鉴国际经验改革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先驱者。除了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之外,朱传一在老龄社会、社区发展,非盈利组织等领域也有深入的研究,并努力把国际上相关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模式介绍到中国。

离休之后,他仍然身体力行,兼任多家公益慈善组织的董事、理事或顾问,倡导和传播现代慈善理念与公益精神,影响了中国公益慈善界整整三代人,被包括“希望工程”发起人徐永光、《慈善蓝皮书》主编杨团等众多知名公益慈善界人士尊称为领路人和良师益友。

在这次发布会上,与东西方慈善文化论坛同时发布的《朱传一文集》,其目的就是为了在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新阶段,把已故去的朱传一先生彰显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和公益理想发扬光大、传承开去。

记者梳理发现,这本文集的内容来自朱传一先生生前的文章、书信、资料等。

对于这些文章、书信、资料的遴选标准,丘仲辉介绍说,主要有三个:一是涵盖朱传一先生生前致力于的主要领域;二是反映重大历史,能够呈现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侧面;三提出重大问题,能够引导人们反思并探讨与该问题相关的历史与现况。

《朱传一文集》已于2019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