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激辩“国进民退”工商联人士首提限制国资

作者:陈岩鹏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0-30 21:07:28

摘要:4万亿元对民间投资是否产生“挤出效应”?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4万亿元对民间投资是否产生“挤出效应”?
    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公开表态,“不会。”而这一表态,也是回应8月份全国工商联出版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蓝皮书。
    该蓝皮书称,国际金融危机给民营经济带来的副作用已经开始显现,随着行业垄断的逐步强化,4万亿投资正在对民营经济产生“挤出效应”。
    正反方共同担忧的是,如果民间投资不能充分启动,政策的带动效果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从8月份国务院出台的扶持中小企业6项措施,到9月份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29条”),再到10月份国家工商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贯穿其中的是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
    《华夏时报》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正会同相关部门抓紧出台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措施意见。
    10月30日,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王忠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准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应该对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有所限制。
激辩“国进民退”
    对于4万亿元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上述发改委人士不以为然。他表示,4万亿投资的领域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是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市场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也是中央财政发挥结构调整主导作用的领域,对这些方面加大中央投资力度,既有利于稳定当前增长,也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是“与民兴利”而不是“与民争利”。
    “这些领域要么是不赚钱,要么是赚钱慢,民企都不愿意投,所以不能说对民资挤出。”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
    相对而言,民营企业的弱势是有目共睹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在中国民营经济2009高端论坛上表示,多数民营企业处于价值链末端,受制于人,不能有发展的主动权,多数民营企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这次金融危机当中暴露出了我们很多民营企业这方面的弊端,以至于倒闭停产。
    蓝皮书称,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少不是基于市场选择而是基于行政干预的“地方国企央企化”、“民营企业国有化”现象,这一现象构成了对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的挤压。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更是认为,全国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已经出现“国进民退”现象。
    而发改委方面并不这样认为,上述负责人强调,从4万亿元投资计划执行效果看,政府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实际上引导和带动了民间投资增长。数据显示,前9个月城镇非国有投资增长29.5%,呈稳步回升态势,比年初回升9.2个百分点。此外,反映民间投资活跃度的房地产投资也持续回升,前9个月房地产投资增长17.7%,比年初大幅回升。
国有资本准入限制
    黄孟复不赞同简单地对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中心,进行“合并同类项”的兼并重组。他认为,中共十五大已经明确提出,国有企业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里面发展,在竞争性领域内应有序地退出,“如果出现反向的运动,我认为是不正常的现象。”
    蓝皮书指出,国家单方面增加投资的举措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撬动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目前,电力、电信、石化、金融等许多高利润行业开放程度远远不够,而教育、医疗、文化等产业还需打破体制性垄断,吸引民间投资。
    10月29日,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非明令禁止和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行业,比如军工,其他的都应该向民间资本开放。“非禁则入,有需则让。”比如铁路、电路、通讯、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引进民间资本不仅可以激活市场,还能极大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对此,张汉亚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从以往经验看,民企进入垄断行业,生产难度是非常大的。如石油开采、勘探和化工领域,投资量太大了,电信行业赚钱,但很难进,几家龙头也没有必要找合伙人,本身行业就已经过剩了。
    10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在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反映一些领域准入难的问题,这方面从政策的提出和政策的制定以及政策的落实会有一个时间过程,但可以非常明确地说,我们在29条的贯彻落实中将不遗余力地确保能够得到执行。在29条贯彻落实中,把29条具体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分解成了16个方面的任务,相关的部门正在积极准备把这16个任务落到实处。
    王忠明建议,在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准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应该对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有所限制。反过来不应该完全限定民间资本的投入,要进一步放开,尽可能放开,要限定的恰恰是国有资本的准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