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台海正文

台海观澜 看着韩国瑜的灵魂深处

作者:王义伟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4-15 09:19:54

摘要:笔者上述分析的韩国瑜灵魂深处的三个角落,其中向美国表示自己将做一个更加称职的小弟,以及向大陆表示将积极有所作为,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赢得台湾主流民意的认同,先把大位拿到手。

王义伟

一个舌灿莲花、时常说出金句人,噎人的水平也一定很高。

韩国瑜就是这样一个人。几天前,他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之前,就噎了香港记者,噎得挺狠。

当时香港记者向韩国瑜者追问“一国两制”的话题。根据台湾媒体的报道,韩国瑜听到这个话题“略显不悦”,表示他已经强调过好多次了:“我之前摸着心脏,我今天摸着我的额头好不好,台湾大多数主流民意绝不接受一国两制,我不是说过好多次了吗?那你看着我的眼睛,看着我的灵魂深处,我再说一次给你听!”

关于韩国瑜认同“九二共识”不认同“一国两制”这个现象,笔者此前已经专门评论分析过。所以,韩国瑜再一次表示同样的观点,并不出人意料。

出人意料的是韩国瑜的态度:他“略显不悦”,说明他有点急了;他说台湾大多数主流民意“绝不接受”“一国两制”,“绝不接受”四个字,很重;他摸心脏、摸额头,又要记者看他的眼睛、看他的灵魂,这话太噎人了!

如果香港记者不识趣继续追问,韩国瑜很有可能当场翻脸。

事实上,韩国语拿这么重的话噎香港记者,几乎等同于翻脸。

人一翻脸,就容易暴露真实的内心世界。

韩国瑜让香港记者看他的灵魂深处。笔者也是新闻工作者,笔者也试试,通过韩国瑜的这一次翻脸和他在哈佛大学的演讲,看一看他的灵魂深处,是什么样子的。

首先,为什么不接受“一国两制”。

笔者在之前的评论中已经指出了,韩国瑜不认同“一国两制”,完全没有道理。如果他是一个理性的人,他会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分析大陆的善意在哪里,台湾人为什么不接受。现在的问题是,他不说任何理由,就是不认同。

为什么呢?

他噎香港记者的话语中有答案:因为台湾主流民意不接受。

台湾主流民意不接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任何一个参加2020大选的候选人,如果将“一国两制”当做竞选政见,或者稍稍表示某种程度的认同,将被绿营往死里打,将没有任何胜选的希望。对于这个话题,绿营候选人会踏上一万只脚,蓝营候选人会躲得远远的。

民意就是选票。民意不接受的,韩国瑜敢接受吗?

这是韩国瑜灵魂深处的一角。

其次,韩国瑜在哈佛的演讲中说了一段对美台关系的看法。这段发言有点重复和啰嗦,但是非常重要。为此,笔者全文摘录如下:

“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拖累我们的美国盟友,不能因为我们无法妥善处理两岸关系问题,而把我们的美国朋友拖下水。与我们的美国盟友友好亲善是一回事,但将美国友谊视为理所当然却是另一回事。我们必须承担台湾在国际情势和两岸关系中应尽的责任,让台湾人民能够持续生活在民主和繁荣之中。”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的意思是,同样是做美国的小弟,我比蔡英文更合适。蔡紧抱大哥的大腿,弄不好会把大哥拖下水;小弟我不会这么做,我虽然个子小,但是和大哥肩并肩,会有我自己的承担。接受我,还是其他人,你们看着办。

如果说韩国瑜的此次美国之行也算是一次“面试”的话,这样的答卷,比前面的几个人高明多了。

这是韩国瑜灵魂深处的另一角。

第三,同样是在哈佛的演讲中,韩国瑜再一次强调认同“九二共识”,并重申了之前的观点:“我们不用怀疑台湾人民追求民主的决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用怀疑北京追求统一的决心。”

如果笔者的理解没有错,韩国瑜的这段话是在向大陆暗示,如果他当选台湾领导人,在两岸关系上,会有所作为。至于他会有什么样的作为,现在言之尚早。

这是韩国瑜灵魂深处的第三个角落。

在韩国瑜于哈佛发表演讲之后,香港中评社发表社评,认为“韩国瑜在演讲中完全跳脱出高雄的地域限制,站在全台的政治高度完整阐释其理念与立场,令外界对其下一步动向充满遐想。”

笔者认为,这一阶段的韩国瑜,其心路历程正经历着从“有为才有位”到“有位才有为”的转变。高雄市长的选举,是“有为才有位”,在毫无希望的境况中,大胆作为,争取到了位子。现在,一个更大的舞台出现在面前,他首先要登上这个舞台,做到有位,然后才能施展抱负,有所作为。

笔者上述分析的韩国瑜灵魂深处的三个角落,其中向美国表示自己将做一个更加称职的小弟,以及向大陆表示将积极有所作为,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赢得台湾主流民意的认同,先把大位拿到手。

所以他极度反感有人将“一国两制”的标签贴在他身上,尤其是这个问题竟然是香港记者提出的,更让他恼火。也许在韩国瑜看来,香港记者也应该讲政治。敏感时刻,绿营给他乱贴标签也就罢了,你香港记者,怎么也起了“害朕”之心呢。

韩国瑜最终会参加台湾2020 大选吗?

希望我们看到的,是他灵魂深处真实的一面。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王义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