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GDP或定为区间目标 仍保持货币、财政政策主基调不变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3-01 20:14:54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两会前夕的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发布《2018年统计公报》,文章指出,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6%,分季度看,增速连续16个季度运行在6.4%-7.0%区间,经济运行稳定性和韧性明显增强。6.6%的经济增速位居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之首。
此时,再过3天,2019年全国两会即将正式启幕,这一年的增长目标也将很快揭晓。
和以往不同,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但同时,也是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国内新经济尚未定鼎的一年。
“如果2018-2020年GDP的平均增速在6.3%左右,就能实现GDP翻一番,实现小康的目标。”中财办前副主任杨伟民对此表示。按照这个增速,只要2019年的GDP能保持6.3%以上增速,就将为实现小康社会“翻一番”的目标留下足够的余量。但在中诚信宏观金融研究部总经理袁海霞看来,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远未结束,而仅仅是刚刚触及本质性问题,同时,新旧动能的转换也远没有结束,政府扶持型新动能向市场型新动能的转换才刚刚开始。
在前所未有的复杂经济环境之下,中国将给自己订立怎样的增长目标?
或区间增长
翻开各地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今年各省市的增长目标,和往年不太一样。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2018年,仅有广西将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7.5%的区间,但到了2019年,有北京、福建、湖北、河南、陕西、青海、宁夏等14个省份将今年GDP目标设定为了有上下限的区间值。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今年GDP目标均设定为6%——6.5%;福建、江西今年GDP目标均为8%——8.5%。
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看来,2019年全国GDP也有较大可能设定区间GDP增长目标,在6.0%-6.5%之间,这样的目标能够在稳增长与防风险的两重目标中达到较好的平衡。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百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问卷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被调查专家预期2019年中国GDP的增长率将位于“6.3%-6.5%”之间,同时有38%的专家预期位于“6.1%-6.3%”之间。
按照测算,2019年,GDP增长如果达到6.3%,则名义GDP将接近100万亿人民币,达到98.5万亿元;美元计值的名义GDP将接近15万亿美元,达到14.93万亿美元。预计我国人均GDP预计将跨越一万美元门槛,达到1.06万美元。
在北大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颜色看来,中国经济虽然还将低速运行一段时间,各方面的下行压力也将持续,但是经济指标将在二季度达到底部,大约在二季度末期开始逐步反弹上行,实体经济的探底回升将有力支持金融市场的企稳回升。
不过,在上海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胡月晓看来,2018年CPI数据低于预期,一直在2%左右徘徊,全年CPI同比上涨2.1%。今年应降低通胀目标在2%下方。
“合适的水平应该在0.5%-1.5%之间。维持偏低的通胀水平,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对经济转型期间的对偏弱经济的容忍度,而且可以加速中国经济的’出清’。中国经济要能顺利上台阶,有序可控的微型通缩其实是很有必要的。”胡月晓表示。
按照此前高层会议透露出来的信息,高质量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将是中国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明了中央仍将保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接下来,中央将会把稳增长和稳定总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需求端政策的配合以更大力度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财政政策主基调不变
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即将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以及审议《关于2018年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工作情况报告》、《关于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
在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统筹实施好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社会政策,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
这也为接下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指明了方向。
截至2018年12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182.67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2月21日,央行发布的四季度中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在针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表述方面有重大调整——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但不提“中性”,删去“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且提出“货币政策有较大空间”。
由于预计2019年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多位专家认为2019年中国M2增速将高于2018年的8.1%,超过半数专家预期M2增速将位于“8.1%-8.6%”之间。
“政府并不会简单通过货币放水、大水漫灌的方式确保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而是会诉诸于多种政治工具的组合。”颜色预测。
在业内专家看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市场利率水平合理稳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将是货币政策的重点方向,同时,央行将继续运用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宏观审慎评估等政策工具,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能力,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加强政策沟通协调,平衡好总量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发挥“几家抬”的政策合力,从供需两端共同夯实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
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业内专家认为,要在减税降费、强化融资担保、财政贴息、优化信用体系等方面积极出台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切实降低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在推动中小银行回归本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对中小型银行支持力度,扩大降准覆盖面,囊括更多中小银行。此外,激活资本市场,恢复股市融资功能,推动科创板和注册制落地也将是重点。
财政政策方面,加大减税力度。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坚持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重点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加大降费力度。推进更为明显的降费,清理规范地方收费项目,加大对乱收费查处和整治力度。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要坚持有保有压,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要增加对脱贫攻坚、“三农”、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等领域投入。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预算。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