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中性的货币政策”或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消失!流动性会过剩吗?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2-23 18:07:53

摘要:在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统筹实施好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社会政策,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

“中性的货币政策”或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消失!流动性会过剩吗?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一场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讨论会,透露出了未来宏观政策的微调。

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即将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以及审议《关于2018年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工作情况报告》、《关于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

在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统筹实施好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社会政策,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

和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不同,此次讨论的货币政策中,“中性”两个字悄然消失。

在此之前,央行发布《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货币政策的表示也是保持稳健但不提“中性”,货币政策已悄然生变。

宏观政策微调

事实上,货币政策转向早有苗头。

就在2018年三季度,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还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在多目标中把握好综合平衡。”

但在2月21日发布的四季度中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在针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表述方面有重大调整——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但不提“中性”,删去“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且提出“货币政策有较大空间”。

这被视为货币政策转向的开始。

不过,《华夏时报》记者发现,尽管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刚刚出现,但在其他场合的官方表述中并非第一次。

去年8月,央行定调下半年货币政策的时候表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加强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也少了“中性”二字。

而在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也已经有所显现。

相较于2017年底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的表述,2018年则变为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被提及。

此次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仅表述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去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有所不同。预计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表述,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持一致。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货币条件维持不变,而是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动态优化和逆周期调节,适度熨平经济的周期波动,在上行期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在下行期对抗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 ”央行称。

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意味着认为货币政策可能仍有进一步放松空间,降息扩表皆有可能。从海外来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未来不确定性增加。通胀压力放缓和贸易摩擦压力增大背景下,全球多数央行出现转向迹象。回到国内,我国的政策目标以稳定国内经济为主。全球货币政策转向为国内货币政策腾挪空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蔓延增大了央行逆周期调节需求。

以内部均衡为主

不过,不管是降息还是扩表,货币政策都将更凸显“结构性”,将缓解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在明明看来,1月金融数据抢眼,但实体经济延续走弱,金融与实体出现分化。PMI方面,1月制造业PMI继续走低,新订单指数加速走低,体现实体经济需求低迷和对未来经济的悲观预期。       PMI和新订单指数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CPI、PPI和PMI等经济数据不及预期,折射实体经济景气堪忧。叠加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以及全球经济走弱的趋势,国内经济的下行趋势未必能够轻易扭转。所以,在以稳经济和稳就业为主要目标下,在经济企稳信号出现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会继续。

事实上,2016年以来通胀的结构性特征愈发明显,PPI与CPI长期背离。2016年—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游供给收缩带来涨价与下游需求弱,PPI上行而CPI平稳;展望2019,上游需求不足预计PPI下行,下游猪价上涨预计拉动CPI上行。而从历史上看,加息看CPI,降息看PPI。因而若PPI长期转负,降息的可能仍然存在。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