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人工耳蜗事件”最新进展:耳蜗至今尚未找到,当事人放弃继续寻找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2-21 16:35:50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12月21日,“丢失人工耳蜗事件”随着李女士的一段致谢声明而告一段落。
“至今,我们也没有找到人工耳蜗,也不找了。”12月21日,丢失人工耳蜗当事人的姐姐李女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助和关心。
12月19日,一篇“张家口小伙丢失20万耳蜗,重配要开颅”的新闻刷爆朋友圈。不少朋友出于对这个小伙子的善意而主动转发。
此后,该事件可谓一波三折。
据该小伙家属“人工耳蜗麻烦制造者”早前发布的寻物启事称,人工耳蜗是小伙12月19日早晨在北京乘坐地铁时,不小心丢失的,价值约20万元。丢失的人工耳蜗价格高昂不说,关键是,根据寻物启事透露的信息,如果找不到,有可能需要再做一次开颅手术。
不过一天的时间,12月20日,该事件出现惊天逆转,有自媒体称,该事件99.99%是媒体和商家合谋的大骗局。该报道还分别从“耳蜗丢了就得开颅、梳理的多起“耳蜗丢失”中的营销痕迹以及人工耳蜗的实际价格”三个方面进行了质疑。
当事人已佩戴备用耳蜗
就在自媒体质疑当天,李女士同样通过媒体进行了视频回复。
首先,其明确表示该事件并非商业炒作;其次,此前所提及的开颅,是因为对医学术语不了解,误以为耳蜗植入就是“开脑袋”。
李女士表示,“关于开脑袋的事情我再解释一下,之前说的开颅我对医学术语不太专业,造成了大家误解十分抱歉,对于我来说,他的那个手术就是开脑袋。我问了我妈,我妈说我弟脑袋里的东西进过十年了,肯定和肉长在一起了,再次做新的太危险了。”
至于价格,李女士称,弟弟的手术做于2008年,从里到外的整体费用为17万,“对不起大家,多说了三万,另外他的耳蜗在衣服兜里装着,所以掉了他没察觉。”
李女士同时表示,公开的手机号码是为了接听耳蜗线索的信息,如果涉及耳蜗的线索希望先发短信确认,包括媒体采访在内的电话太多,现在无暇接听。
据记者了解,已有热心人士给李明提供备用机,该热心人士同样需要借助人造耳蜗,才可听到外界的声音。同时,李女士还称,他们未给任何人任何捐款账号,未委托人发起捐款,希望网友不要捐款,同时感谢大家的谢意,希望大家多多提供线索。
救助体系将愈发完善
近年来,有关人工耳蜗丢失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但民众对这一设备往往知之甚少,并由此引发了不少误解和质疑,就此,《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业人士。
“人工耳蜗是一种帮助听障人士感知声音的特殊声-电转换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将环境中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将电信号通过植入的电极传入患者耳蜗,刺激耳蜗残存的听神经,从而产生听觉。人工耳蜗植入系统主要有由植入体的植入部件、留在体外的外置部件两部分组成。”12月21日,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机构处处长周丽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植入体内的部件只是将像钮扣大小的植入体埋入头皮跟头盖骨之间的位置,是个很小的手术,不需要开颅。
同时,周丽君表示,如果只是体外机丢失,仅需要重新进行配置一个体外机就可以,除非植入部件损坏、不能工作了,才需要把坏的植入体重新取出。
至于价格,人造耳蜗型号不同价钱也不同,目前国产人造耳蜗在7万元左右,进口的则在10-20万元之间。
据记者了解,人造耳蜗在很多地区已经进入医保,由于各地医保报销比例不同,患者实际支付费用有些不同。另外,每年国家财政会拿出很多钱救助7岁以下、双耳极重度听障的贫困患儿。
“针对听力残疾人,我国早已形成了一套的救助机制,比如,大部分省份都会通过集中采购免费提供给孩子人工耳蜗,如果不想用政府采购的人工耳蜗,而要自己买也可以,各地给予十万左右不等的价格补贴。”周丽君表示,就在今年,国家还发布了一个《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下称“《意见》”),相关的救助制度会越来越完善。
据记者了解,该《意见》是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其中明确规定,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对象为符合条件的0——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有条件的地区,可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范围,也可放宽对救助对象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救助内容包括以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