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要求下月14日前撤销备付金账户 支付机构“赚利差”时代结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朱丹丹 北京报道
支付机构们的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或将成为历史。
近日,本报记者从第三方支付机构人士处获悉,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日前发布了《关于支付机构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有关工作的通知》》(银支付〔2018〕238号,以下简称“238号文”)。
根据“238号文”规定:“支付机构能够依托银联和网联清算平台实现收、付款等相关业务的,应当于2019年1月14日前撤销开立在备付金银行的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规定可以保留的账户除外。”
对此,易观金融高级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此次下发的文件相当于给支付机构一个最后的时间点,也是给“断直连“一个大限,就是央行规定的撤销账户的时间。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此前在“第七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亦曾指出,原来依靠备付金的支付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机构,要提高忧患意识,勇于自我革命,建立金融科技,加快业务转型等等。
支付机构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要撤销了!
所谓客户备付金,是指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收到的预收待付货币资金,其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不过,随着客户备付金规模的增大,被挪用等风险也逐渐暴露。
“每一个支付机构实际上都跟不同的银行开有备付金账户。这也是之前一直被诟病的支付机构绕开清算机构直连银行的基础。也就是说支付机构等于可以绕开银联网联等清算机构。”王蓬博坦言,但这样一个是不利于央行监管,一个是支付机构可以洗钱、挪用备付金等行为。
基于此,近年来,监管层针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问题也发布了很多规定。
比如早在去年12月底,央行要求,2018年起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将由现行的20%左右提高至50%左右。今年6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了《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办发【2018】114号,以下简称“114号文”),规定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集中交存等等。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发布的“238号文”更是规定支付机构应于2019年1月14日前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
对此,上述第三方支付机构人士坦言,此前的“114号文”是通知文,而“238号文”可以说是具体执行文件, 包括具体递交什么材料等等。
王蓬博也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央行还是希望能够加快备付金100%交存的力度,同时也为“断直连“的进展加快进程。此次下发的文件相当于给支付机构一个最后的时间点,也是给“断直连“一个大限,就是央行规定的撤销账户的时间。
一位分析人士亦坦言,到2019年1月14日,备付金要100%集中交存,自然,支付机构们原来自己的客户备付金账户实际也没存在的价值了。
那么,如果到期未能按计划撤销的账户又该怎么办?
对此,央行支付结算司亦指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加强监测,监督支付机构销户计划实施情况。”对未按计划撤销的账户,要求支付机构逐个说明不能撤销的具体原因和解决办法。对于无故拖延销户时间的,应加大对相关支付机构以及相关备付金银行的检查、督导力度。
赚利差时代结束 支付机构需拓展新的收入来源
事实上,由于第三方支付交易具有时间差,备付金会产生巨大的资金沉淀,这部分资金沉淀的利息收入是不少支付机构的一大收入来源。
对此,央行有关负责人曾表示,许多支付机构通过扩大客户备付金规模赚取利息收入,偏离了提供支付服务的主业,一定程度上造成支付服务市场的无序和混乱等。
而随着备付金账户的100%集中存款,第三方支付赚利差的时代结束。
“利息收入是此前支付机构的一大收入来源,未来备付金将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该账户资金暂不计付利息,由央行监管,这将促使支付机构加速模式创新,拓展新的收入来源。” 国元证券报告中分析指出。
王蓬博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随着备付金账户的注销、备付金100%交存之后,第三方支付机构应考虑清楚自身发展的重点,以及未来利润空间的拓展。”
范一飞此前亦指出,中小机构特别是资管新规出台后,原来依靠备付金的支付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机构,要提高忧患意识,勇于自我革命,建立金融科技,加快业务转型,迅速打造自己的一技之长和竞争优势,这样来稳固和扩大客户群体,在下一步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发文要求支付机构注销备付金账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彻底“断直连”。而“断直连”之后,第三方支付便不能和银行直连,清算等工作只能通过银联和网联清算平台展开。
对此,王蓬博则进一步分析指出,对于清算机构,需要考虑技术能力的问题,网联和银联能不能承担现在清算的业务量,同时也要认清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类似于银联这种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身份未来是不是有变化也未可知。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