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选举重塑台湾政治格局 民进党倒台危机提前爆发
范笃文
11月24日,台湾地区2018年“九合一”选举落下帷幕。民进党全面溃败,县市长席次由上届的13席骤减为6席、得票率从上届的47%下降为39.16%;国民党则起死回生,县市长席次由上届的6席增长为15席,且攻下关键的高雄、台中,得票率从上届的40.7%上升为48.79%;无党籍的柯文哲在台北市以3524票的微弱优势惊险连任。蔡英文当局执政不得人心,导致岛内政治版图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选后国、民两党权力结构与政策路线均将发生重大变动,2020年“民进党执政一任即下台”的可能性大增。
一、2018年“九合一”选举堪称“士农工商对民进党的革命”,折射台湾“民心思变”的社会氛围
此次选举竞选表象已经隐藏了台湾社会民意结构变动的新密码。尤其是风靡全岛的“韩国瑜现象”更是透露岛内社情民意新脉动,折射出岛内民众对既有政治格局、民进党全面执政地位的强烈不满,也寄托岛内民众对新型政治力量高度期待。从选举过程及结果看,至少反映出岛内社会民意出现了如下几点重大变化:
一是“反蔡英文反民进党”的政治海啸已经出现。 此次选举是民进党首次取得全面执政地位后的举行的首场重大选举,被认为是蔡英文与民进党当局的“执政期中考”。然而民进党全面溃败的结果显示,蔡英文当局的执政已严重不得人心 。蔡英文当局虽然上台仅两年多一点,但是已经早早丢掉了岛内多数民众的信任,败光了民进党在野8年累积的民意支持。不到两年时间,蔡英文当局的施政满意度已经降至不到三成,不满意度已经超过六成,“完成了陈水扁、马英九6年才完成的丢失民心任务”。正因如此,民进党在此次选举中从一开始就背负了这个巨大的包袱前行。蔡当局“荒腔走板”的系列施政,得罪了劳工、青年、农渔民、中小企业主、军公教、基督教徒等多个群体,让民进党各地的候选人从披上绿色战袍那一刻开始就要去挽救这些群体的支持。这些丢掉的选票,有的重新回流到国民党候选人手中,有的则流向了绿营“小老弟”时代力量的口袋,最终造就了民进党惨败的结局。
二是“重经济民生、轻蓝绿意识”的新政治取向渐成风潮。此次选举最热门的候选人无疑是掀起“韩流”效应的高雄市长当选人韩国瑜。短短五个多月的时间,空降高雄的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硬生生的将民进党候选人陈其迈掀翻,攻破被外界认为是牢不可破的绿营堡垒,成为此次选举最值得观察的现象。然而深入探究韩国瑜异军突起的社会原因可以发现,他的崛起主要是既呼应了“超越蓝绿”的新需求,又契合了“重经济民生、轻蓝绿色彩”的需求。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岛内民众已经看厌了蓝绿无原则的政治恶斗,也看破了政治人物高喊的空洞口号,猛然间出现一位口才便给、说话直白甚至略带辛辣的卖菜郎,顿时觉得无聊、荒谬的政坛吹来了一股清风,自然受到各界高度关注与选民追捧。韩个人又及时抓住了民众“厌恶蓝绿”心思,摒弃传统蓝绿意识形态,打造出“淡化蓝绿甚至超越蓝绿”形象,从而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民意支持浪潮。韩国瑜的出现带给台湾政坛的启示便是,若想取得大多数选民“芳心”,就须及早放下浓厚的蓝绿意识形态,务实处理两岸议题,多着墨普通老百姓最为关心的经济民生议题。
三是反精英、反传统的“庶民政治”风潮有愈演愈烈之势。此次选举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选民对现有精英政治、传统政党的不满以及对庶民政治的追捧。从岛内政治演变的规律看,经过二三十年民主化的发展,政治结构有日渐固化趋势。无论是长期掌控台湾地区政权的国民党,还是1986年成立、2000年初次掌权的民进党,经过几次政党轮替,均获得了政治利益分配的机会,成为普罗大众眼中的既得利益者。尤其是以往被认为是“穿草鞋”出身的民进党,在三次获得政权后,逐渐“穿上了皮鞋”,成为新兴政治精英群体。随着国、民两党的精英化以及轮流对台湾政权的把控,普通大众的民意更加不受到重视。长此以往,民众对精英政治的不满逐渐累积。一旦碰到“看起来跟自己一样”的人物出现在台湾政坛,众多普通百姓便“欢呼雀跃”,心想“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代言人”,于是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追捧其这样的“庶民政治领袖”。韩国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韩并非传统政治精英阶层,尽管担任过民意代表,但被国民党冷落二十余年,打出的形象是“卖菜郎”,自然赢得普通百姓广泛支持,成为平头百姓参与政治利益分配的精神寄托。最终,韩国瑜“一人救全党”,带领国民党取得大胜。
四是新媒体正在改变并将继续改变台湾选举形态。此次选举的演变趋势再次显示,岛内选举的竞选形态、传播手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四年前台湾的政治人物还对新媒体强大的竞选功能有所怀疑的话,今天如果还有人胆敢忽视新媒体在竞选中的作用的话,只能用“鼠目寸光、自掘坟墓”等词语来形容了。当你看到台湾的手机拥有率92%、智能手机拥有率82%,互联网用户达2064万,占总人口的80%,移动互联网用户达1970万,占总人口的84%这些数据后,你应该不会再怀疑网络新媒体对现实政治的影响力了。四年前,缺乏政党资源的柯文哲之所以成功松动号称“国民党大本营”的台北市最终当选,除了独特的个人魅力外,新媒体的政治营销可以说功不可没。如今,没钱、没人、没资源的韩国瑜之所以能够在高雄掀起“韩流”,很重要的原因也是韩国瑜看到并掌握好了新媒体在选举中的巨大功效。他们通过这种廉价的竞选手段,成功制造选举话题,吸引年轻的网民与网络媒体关注,进而带动传统媒体的跟风报道,将影响力从线上成功延伸到线下,在结合“空军”与“陆军”之后,爆发出无可阻挡的政治能量。
岛内政局将发生结构性重大变化,民进党2020年倒台可能性大增
一是民进党遭受重创,2020年“大选”面临严峻危机。民进党仅剩6个执政县市,县市议员、乡镇市长、村里长等基层职位大幅下降,政党实力衰退明显。蔡英文选举日当晚即辞去党主席,陈菊、赖清德请辞获“慰留”,党务、行政团队改组难以避免,民进党权力结构将出现重大洗牌。蔡英文个人领导权威将被削弱,对民进党的控制力下降,党内“反蔡”势力将再度集结,蔡英文与新潮流系力挺的赖清德围绕2020年“大选”党内提名权的争斗将更为激烈。蔡余下任期将提前“跛脚”,尽管民进党仍拥有“立法院”的多数席次,但蔡的执政环境将更为艰困。党内士气低落、斗争加剧的情况下,2020年下台的危机提前出现。
二是国民党士气大振,但东山再起仍有诸多难关要过。国民党在韩国瑜效应带动下取得选举大胜,党内士气大振,走出2014年、2016年两场选举大败的低谷,迎来东山再起的新契机。国民党政治实力大幅增强,县市长得票率达48.79%,大幅领先于民进党的39.16%;市议员得票率为40.39%,同样领先于民进党的31.05%。不过选后国民党内权力结构的盘整也难以避免。吴敦义、朱立伦、马英九、王金平各派政治势力将围绕党的权力核心展开激烈争夺。此次选举冉冉升起的韩国瑜、侯友宜、卢秀燕等政治新星在党内地位将大幅提升,尤其是对于2020年党内提名的话语权将大增。
三是“第三势力”势力实力有所增长,但仍难突破蓝绿主导的政治格局。本次“九合一”选举,国、民两党之外的“第三势力”在县市议员、乡镇市民代表、村里长层级的选举中有所斩获,得票率出现上升趋势。其中,县市议员席次由上届的230席增长为280席;乡镇市长由上届的70席增长为81席。但之前被视为“白色力量”代表的柯文哲在蓝绿夹杀下惊险连任,挑战2020年“大位”的可能性降低、难度增大。
总体看,2018年“九合一”选举犹如一场政治海啸,给国、民两党的权力结构与政策路线,乃至2020年“大选”情势均造成了重大冲击。未来一段时间内,岛内各股势力之间的争斗将会更趋激烈,两岸关系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考验。(作者为涉台问题专家)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王义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