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青海银行近年不良持续上升 今年不良率能低于2.5%吗?

作者:王仲琦 冯樱子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1-23 18:58:49

摘要:年报显示,2017年青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9.17亿元,连续第三年上升;同时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95%,同比上升0.11个百分点。此外,该行将2018年的不良贷款率目标定为控制在2.5%以内,这也表明了该行潜在不良风险将持续暴露。

青海银行近年不良持续上升 今年不良率能低于2.5%吗?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仲琦 冯樱子 北京报道

面对近年不良连续上升,青海银行新任董事长和行长有何良策?

年报显示,2017年青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9.17亿元,连续第三年上升;同时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95%,同比上升0.11个百分点。此外,该行将2018年的不良贷款率目标定为控制在2.5%以内,这也表明了该行潜在不良风险将持续暴露。

9月26日,青海省银监局披露,青海银行董事长和行长双双换帅,原青海银行行长李锦军升任董事长,核准蔡洪锐青海银行行长的任职资格。公开信息显示,此前青海省委组织部公示过李锦军的任职,即拟调任省管企业正职,而蔡洪锐此前担任过青海省金融办副主任,在调任青海银行行长前担任青海省海东市副市长。

如何压降不良,是上任快两个月的青海银行新帅亟待解决的难题。青海银行独家回复《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8年以来,青海银行在采取传统现金清收、诉讼等手段基础上,还采取了灵活多样、具有实操性的措施,大力推进不良资产批量打包转让工作,目前首个不良资产处置包已经完成转让交割,涉及不良资产2700万元。”

不良贷款连续上升

2017年年报显示,青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0.03亿元,同比增长13.74%;净利润7.75亿元,同比增长9.45%。记者注意到,2015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7亿元,同比增加了3.99亿元,不良贷款率1.88%,较2014年末上升0.94个百分点;2016年该行各类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了2.8亿元,但新增1.75亿元的不良贷款,使该行在当年的不良贷款率仅下降0.04个百分点,而不良贷款余额进一步上升至7.67亿元。

中诚信评级出具的报告披露,青海银行当地部分企业2017年以来由于环保不达标导致停产,给青海银行造成了大量逾期,在2017年末就因此新增不良贷款共1.85亿元,而在去年该行全年计提非信贷资产损失准备1.90亿元,同比增长1.56亿元。尽管如此,2017年末的不良贷款余额仍升至9.17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95%。

截至2017年末,该行逾期贷款和逾期率分别增至25.14亿元和5.35%,其中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5.15%,存在一定不良贷款偏离度。此外,该行将部分“两高一剩”企业贷款进行了展期和借新还旧处理并放入关注类,截至2017年末,关注类贷款余额为24.46亿元,在总贷款中占比5.2%。中诚信的评级报告认为,由于关注类贷款在经济转弱时较易转化为不良贷款,其迁徙趋势需要密切关注。

从贷款的行业分布看,青海银行贷款投放的行业以制造业、批发和零售、房地产业、建筑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主,截至2017年末,该行前五大行业贷款余额在总贷款中占比分别为11.53%、9.56%、9.03%、8.88%和5.86%。

中诚信评级报告指出,青海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增长,隐形不良贷款风险较大,信贷资产质量仍面临压力。

在该行2017年年报中,制定的2018年经营目标为,实现净利润10亿元,以及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12%以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2.5%以内。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该行的不良率为1.95%,将下一年的不良率目标定在2.5%以内,也表明了该行潜在不良风险将持续暴露。

首包2700万不良资产交割

青海银行原名西宁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7年12月30日,2008年11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更名为青海银行,是青海省首家地方法人股份制商业银行、唯一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也是青海省国资委管理的18家省属出资企业中唯一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

成立初始,青海银行注册资本1.01亿元,此后分别于2005年、2007年和2011年实施了3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至18.6亿元。其中,国有股份5.02亿股,占26.96%;国有法人股份4亿股,占21.49%;民营法人股份9.337亿股,占50.36%;自然人股份2213万股,占1.19%。

目前,总行设有19个部室,下设11家分支行、3家直属县域支行和1家专营机构——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营业网点81个,遍布全省主要经济区域。

近年来,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业不良贷款持续攀升,作为地处西部边远地区的青海银行,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不良资产也出现一定增长。

对此,青海银行表示:“我行高度重视,努力压降。”2018年以来,在传统现金清收、诉讼等手段基础上,采取了灵活多样、具有实操性的措施,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置,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力推进不良资产批量打包转让工作,2018年下半年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首包2700万元不良资产转让交割,其余打包项目正稳步推进中;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对不良贷款中符合“去产能”和“僵尸企业”处置条件的进行单户债权处置,最大限度化解风险,妥善去、减过剩产能;此外,落实呆账坏账核销政策,对借款主体破产、终止经营、死亡及其它不可抗力导致无法还贷的,按照国家规定政策进行核销,做到应核尽核、能核快核。

而对于上述2018年不良贷款率控制在2.5%以内的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该行在给本报记者的回复中并没有提及。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