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沪江互+计划教育扶贫样本 3年累计课程学习人次超490万

作者:于玉金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1-02 22:20:12

摘要:教育巧遇互联网开出的花,开始在贫困地区绽放。

沪江互+计划教育扶贫样本 3年累计课程学习人次超490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玉金 赣州报道

“网络课程开学典礼时,我看到这边的孩子比较木讷,不善交流。我当时和吴虹校长说,效果好不好,看一年之后。如今我们再来看,这些孩子不要说在村小了,在上海的大舞台上,也能非常自信的和大家沟通、合影。”宁都县教育局局长温英俊向《华夏时报》等媒体在内的记者讲述小布镇徐会教学点孩子变化情况。

学生的变化离不开沪江“互+计划”,2017年初,小布镇徐会教学引入了“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小布镇徐会教学点学生的变化也体现了沪江互+计划的成效。

沪江创始人伏彩瑞表示:“设立互+计划的初衷进步仅仅是为了提供教育资源,而是为了帮助对教育有需求的人,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帮助老师得到成长,为山区孩子打开学习知识获取教育资源的大门。”

互+计划宁都模式

距离宁都县城约70公里小布镇徐会教学点,2017年初还是仅有8名学生、2名90后男老师的“麻雀学校”,如今,学生人数增加到了12人,学生从腼腆、沉默寡言变得活泼开朗、自信敢于表达。

徐会教学点老师陈权回忆,4年前,来到徐会村小时,学校有30多个学生,学生连简单的自我介绍都很难开口,甚至大多数学生还有“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低保户”等称号。

据小布中小学校长梅建锋介绍,作为一个山区学校,尤其是山区农村的学校面临诸多困境,缺师资、缺资源、缺理念,尤其是音乐、美术、科学等教师师资严重不足,导致了美术课、音乐课常常被主课所挤占;山里的孩子最直接的就是内向、胆怯、不爱说话,知识面非常的狭窄;乡村老师一根教鞭、一张嘴、一本书,然后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劳动,没有任何的创意、没有任何的新颖,这对老师来说感觉看不到希望。

而这一切都在2017年初后发生了改变,互+乡村美丽课程中的彩虹花晨读、酷思熊阅读、夏加儿美术、平板课程逐渐纳入徐会村小的教学中。今年3月5日,小布镇徐会教学点成为了“2018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开学典礼”的主会场。

如今,徐会教学点学生突破两位数达到了12名,一年级3名学生、二年级3名学、三年级6名学生。

梅建锋还告诉记者,“一根网线,让孩子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从小立下了走出这个大山,走向世界的这种志向。如果说这个网络带给孩子们最大的变化,我觉得就是不再给孩子们背不动的书包,而是给了孩子们能带得走的能力。”

在宁都,小布镇徐会教学点的信息化网络课程不是个例,而是宁都县乡村学校的“标配”。宁都县教育局着手向更大范围的乡村学校普及网络课程。

试点第一学期学习获得初步成功后,2017年下半年,宁都县试点推进互+计划,由最初的17所乡镇小学扩展到全年115所小学参与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每周有近6000名学生从中受益;2018年2月26日,宁都县教育局再次下发《关于我县乡镇小学开设“互加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的通知》,决定自新学期开始,全县所有乡镇小学集体参与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

事实上,沪江的互+计划已经在全国贫困地区推进,目前已经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近百万乡村孩子受益。

3年累计课程学习人次超490万

教育巧遇互联网开出的花,开始在贫困地区绽放。

互+计划是2015年沪江率先发起的互联网+教育公益项目,利用互联网链接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国家教育“精准扶贫”让偏远地区的学校也能享有优质课程。

“2015年,我去四川宜宾白云小学,那是我第一次到村小教学点,那个学校一个班就2个学生,然后我就想这么小的班,能不能用网络教学,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在网上给你上课,因为沪江就是有网络,然后我就用一台很旧很旧的电脑就试了一下,结果运行很快,我马上给南京一位名师通电话,说明情况问能否给马上给上课,那位老师说没有问题,然后马上就上课了,”沪江首席教育官吴虹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道出开始互+计划的根源:那些孩子第一次就听到了南京最好的老师给他们讲故事,那眼睛里就放光,我当时回来就讲给老总,沪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给他们(贫困地区学生)上课。

“2015年10月28日,沪江就对外发布了互+计划,专门帮村小教学点,村小教学点是中国教育最薄弱、最底层。”吴虹说。

2015年10月,四川白云小学将互联网接入课程,三个月后,四川宜宾白云学校的学生都变得积极、阳光,大胆说话,吸引了四川广元学校的加入,吴虹就提出了联合推进,2016年3月,四川·广元微校联盟网络公益课程起航。

吴虹回忆说,当时的感觉就像小岗村一样,总要有人相信你,原来是做一个学校没有典型性,但是10几个学校一起做,沪江负责请老师上课,学校自己派两个老师,凑成了一张课表,1年以后,几百个学校就参加了,全是自发的。

互+计划不捐赠硬件,不捐设备,只将互联网课程接入课堂。“我们免费赞助过设备很多,但是缺教育内容,光赞助没有效果,要有真的内容真的帮助才行。”“小学做公共教师,远程教育好,开拓视野,充实头脑,山区很需要。”吴虹向《华夏时报》记者展示着朋友传来的信息对话。

“共享时代,完全可以通过低成本、大规模连接优质资源,过去有资源,但是没有想到教学点是最需要的。”吴虹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经过3年发展,沪+计划课表上的内容就越来越多,采用的学校就越来越多。互+计划累计公益课程时长超过54万分钟,课程总量超过12000节,累计直播在线人数超过247万名,累计课程学习人次超过490万人,累计连接全国30个省份的5000多所小学,影响10万名教师和100多万学生。

随着发展壮大,沪江互+计划也在扩大“朋友圈”,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凯迪拉克、华为、兴全基金、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学等机构合作,为表现优秀的乡村教师们提供资金、设备、教学理念等支持。

责任编辑:黄兴利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