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周延礼:分业监管不能覆盖高杠杆的融资活动,且造成资金流向和资金信息的缺失

作者:金微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9-28 14:55:24

摘要:目前金融市场无论是股市、债市,还是汇市的异常波动,都反映出金融监管体制的不适应性。““推进金融监管体制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了当前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议题,不然的话,金融监管的不适应性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

周延礼:分业监管不能覆盖高杠杆的融资活动,且造成资金流向和资金信息的缺失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微 北京报道

9月28日,由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石景山人民政府主办的“2018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上,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发表演讲时表示,目前金融市场无论是股市、债市,还是汇市的异常波动,都反映出金融监管体制的不适应性。“推进金融监管体制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了当前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议题,不然的话,金融监管的不适应性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

周延礼说,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全面的深化改革,带来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路径的变迁。“金融变革每一个阶段都印记着改革的动能和开放的特征,国家的经济领域的不断的改革开放,促进了金融监管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变革,进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也促进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变化,改革后的金融监管体制和不断完善的金融的运作体制,也适应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历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政策框架的主线。”

周延礼说,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实践中不断发现创作的分业经营的金融格局,分业监管体制在我国的金融综合经营环节中已经暴露出了诸多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监管思维、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监管体制、监管竞争、监管空白、监管重叠等问题。

“推进金融监管体制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了当前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议题,不然的话,金融监管的不适应性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

周延礼说,40多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出现的一些波动,可以看到这些轨迹,目前金融市场无论是股市、债市也好,还是汇市的异常波动都反映出金融监管体制的不适应性,在金融监管的空白、叠加或者是缺失的情况下,都会给不法的金融运作的套利行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助推了一些金融资源的体内循环,金融高杠杆率,金融成本的高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不断加大,从而显示出金融尽管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2018年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转换的时期,特别是在培育新的增长的动能,优化经济结构,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需要进行较大的金融监管体制的监管予以配合,并且相适应。与此同时,要大幅度地重塑金融体系,规避可能引发的预想不到的各类风险,因此循序渐进地推动我国金融体制特别是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是较佳的选择。”

周延礼说,目前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制的框架逐步形成,金融业务的结构也逐步成形、稳定,面对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跨领域的业务创新发展,产生了金融市场的融合局面。“需要金融监管向全覆盖一体化的演进,进一步强化中央银行负责金融稳定的职责,已经成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因为我们货币政策在维持币值的稳定,控制物价保证就业的增长,维护国际收支的平衡,但金融稳定也是央行一个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创新,各类金融机构开始探索,结构之间的经营壁垒、拆除、银行保险、证券、金融业务也开始形成跨市场、有关联的、跨行业联动的运行,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业务跨市场,二是产品的内生全面全行业的关联,三是金融机构经营的全行业的联系。

“金融机构逐步形成全牌照甚至是交叉持牌的这样一种经营的局面,现在形成了许多金融控股、全牌照的一些集团公司,以及一些实体企业,实际上控制着多重的金融牌照,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的框架。对于金融监管的挑战应该说越来越严峻。”周延礼说,特别是在互联网时期,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更加地严峻,主要是表现在监管套利的现象,不同的监管标准和规则都存在。二是监管竞争的博弈,监管竞争之间为了促进行业的发展,和为了行业监管职责掣肘的恩情,还有监管空白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在周延礼看来,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跨市场的关联,跨行业联动进入市场的环境,分业监管,造成了信息统计上、事实上的分割,无法进行穿透追踪资金的来源和最终的流向,无法对系统性风险进行识别和决策。而监管体制以机构监管为主要抓手,分业的监管规则未能覆盖到高杠杆的融资活动,同时,分业也造成了资金的流向和资金的性质信息的缺失,资金的效应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由此可见,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范围将逐步地淡化,忽视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潜在的系统性的关联,又进行传统机构和监管会遇到多重监管和监管真空并存的一个局面。监管体制协同推进,势必成为金融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

周延礼说,从国际上看发达的经济体思考本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制的问题比较多,把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摆在重要的位置,注重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特别是监管目标的设定,是实施监管协同运行在方式上能形成协同。在主要模式上形成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的推进,并且能够有长效化还可以参照的国际化的有效做法。

国际监管从机构政策的取向来看,监管的思路积极推崇微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强调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监管的标准上特别强调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保险是叫偿付能力等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要求。从事维护市场稳定、注重金融机构之间连带的责任风险,防止其他金融机构不善特别是经营不善或者是偿付能力不足,对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影响,抵挡其他金融机构面临的破产倒闭甚至产生的连带责任。

周延礼介绍,国际金融监管机构他们也特别强调,协同监管的机制,这也成为协同监管机制成为国际监管的潮流,在美国,他们也设立了金融稳定的研究委员会,在财政部当中也设立了金融研究的办公室,保险也专门设立了保险办公室,并且代表美国参加国际监管机构的设置,英国也是一样。国际金融监管特别强调加强沟通和交流,协调国际监管,形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制度建设,稳定性评估,形成一个一致性的制度规范。

周延礼说,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也循序渐进,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金融改革的方向,稳健、宏观、审慎调控的框架改革的思路,统筹协调金融监管的方式,坚持以监管导向,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特别是强调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为重点,以规则性、协调性为抓手,实现金融监管一致性的目标。工作重点上,主要落实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部署,集中统一地做好监管工作,为此,专门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重组银监会和保监会,设立了中国银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形成了一行两会的格局。

周延礼认为,下一步工作目标,特别是最近党中央特别重视金融系统深化改革问题,把防范风险,如何补短板,加强监管、集中统一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来维护金融稳定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9月20日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我觉得这个文件的发布的意义在于要弥补金融监管的短板,引导系统性金融机构能够稳健运行,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政策导向是要加强系统性金融机构的确定,然后进行经营风险的评估,制定风险识别的标准,精准监管,准确有效地处理各种风险,要做到制度化的安排。”

编辑:金微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