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台海观澜 台大校长案,这届台大学生行不行

作者:王义伟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9-27 08:51:41

摘要:9月已至下旬,10月马上到来,台大学生毫无动静。所以,笔者心中渐生疑惑,这届台大学生行不行?

王义伟

时至今日,笔者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看走眼了。

在之前的评论中,笔者曾两次预测:9月初新生入校后,对于蔡英文当局公然践踏大学自主、拒绝任命管中闵为台大校长一案,台大学生会发起新一轮学潮。蔡当局迫于学潮的压力,将在10月份下发任命书,管中闵会走马上任。

现在(笔者撰稿时),9月已至下旬,10月马上到来,台大学生毫无动静。

所以,笔者心中渐生疑惑,这届台大学生行不行?

当然,如果真看走眼了,笔者不是唯一,蔡英文当局也曾十分忌惮9月入校的台大学生。

在被任命为管中闵案爆发后的第三任“教育部长”之后,叶俊荣先是一再表示,要和台大做有温度的沟通,7月份又放出风来,说未来两个月是解决台大校长案的最佳时期。叶俊荣之所以把7月、8月看作最佳窗口期,当然是因为9月学生返校,形势将变得复杂。5月份的时候,台大学生已经发起过一次“新五四运动”,如果学生9月返校后发现管中闵还没有上任,大概率会再闹一次。

9月到了,台大新生报到了,台大老生返校了,台大学生没有闹,台大的学生看起来很乖。

于是,叶俊荣“部长”扯下了温情的面具,出手了。

9月12日,叶俊荣公布了对台大校长案的处理决定:第一,台大必须重新遴选校长,回到当初5位候选人竞选校长的阶段;第二,重新遴选之前,遴选委员会必须先讨论决议,遴选委员会委员、富邦金控董事长蔡明兴是否需要回避、或是否需要解除其遴选委员职务。

和之前的两任“教育部长”相比,叶俊荣做出的决定,更具杀伤力。他不但要除掉管中闵,还要一并剪除其“党羽”。

由于之前已经多次公开发布过拒绝重新遴选的声明,对于叶俊荣的决定,台大校长遴选委员会未作回应。各方舆论也认为重启遴选已无可能。台前“教育部长”曾志朗认为叶的决定“无聊、没新意、可笑”,这样的处理方式“到底要让全世界的人笑多久?”

叶俊荣发布新决定至今,台大学生依然没有反应,仿佛此事与他们无关,仿佛管中闵是别的学校的当选校长。

为什么?

笔者分析,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民进党的黑手已经伸进台大校园,培植了反对管中闵就任校长、干扰学潮的力量。

这方面,已经有迹象可寻。在5月份的台大“新五四运动”中,就有学生以“假摔”的方式企图碰瓷这项运动;后来管中闵到美国大学演讲,竟然有上百名台大校友联名登报,反对管中闵演讲。有关报道显示,反对管中闵的学生和老师,主要集中在台大法学院,而台大法学院正是现任“教育部长”叶俊荣的根据地。他不但是从台大法学院毕业的,还长时间在该院任教,一直做到副院长。

其二,包括校长当选人管中闵在内的台大教师,宅心仁厚,不愿意利用学生,希望学生以学习为重。

为了抗议民进党的能源政策,台湾“以核养绿”公投发起人黄士修等人持续在台“中选会”前绝食抗议。9月23日夜,管中闵前往绝食现场看望黄士修等人。黄士修稍后在Facebook上发布了他与管中闵交流的内容。管中闵告诉黄士修:“我们这一辈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你们年轻一代还有未来,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民进党已经不存在的良知。”

笔者相信,管中闵既然能对黄士修说出这样的话,他对台大学生,一定也怀着同样的关切之情。

台大人已经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依然没有唤醒民进党当局的良知,身为老师,怎么会忍心让学生们再做无谓的抗争呢。

话题回到台大校长遴选的技术问题,叶俊荣要求台大重启遴选、并去除一个委员,在台湾媒体看来,似乎是露出了一个破绽,让台大可以反败为胜。

台湾媒体是这么分析的:在法理上,有一个“无害错误”原则(harmless error),是指一个决议过程若发生轻微的错误,而此错误不会损及当事人权利或影响实质结果,则此轻微错误不构成原案件须重新审理或取消判决的依据。

叶俊荣要求台大确认遴选委员蔡明兴是否适任。而当初的投票结果,管中闵获得12票,比第二名候选人多3票。也就是说,蔡明兴的一票不会改变遴选结局,即使去除他这一票,管中闵为最高票当选人的结果依然不变。台大遴选委员会如果能重新开会,决议将蔡明兴的票作废,而遴选的结果,依然是管中闵当选,这样台“教育部”就没有理由拒绝管中闵,只能给他发聘书。

这样的建议,似乎很有道理,但在笔者看来,并不可行。叶俊荣看似露出破绽,但是更大的可能是卖个破绽,引诱台大遴选委员会上钩。

因为:一方面,遴选委员会成员复杂,一旦重新开会,如果有人突然提出新的动议,要求真的重新投票遴选校长,就不好办了;另一方面,台“教育部”拒绝任命管中闵的主要理由,是认为他担任企业独立董事的报备程序有问题,即使将蔡明兴这一票去除,台“教育部”依然可以以这个理由拒绝发聘书。

所以,目前台大遴选委员会的应对策略是正确的,以不变应万变。

这届台大学生没有反应,勉强也可以理解。

毕竟那是大人的事,学生们只是一群孩子,学好功课是第一位的。

大概是这个道理吧。(主编王义伟 编辑严葭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