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及稳金融 下半年宏观政策将微调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8-01 18:16:58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下半年经济方略,在一片观望中浮出水面。
作为年中级别最高、受关注度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经济形势指明了方向。
和以往不同,在中美贸易战的阴影下,中国经济正处在糟糕的外部环境下;实体经济供血不足、基建投资放缓等内部隐患也显出苗头。市场有声音在猜测,因去杠杆而收缩的经济政策或许会发生调整,大胆者更喊出又一轮放水、又一轮宽松将至。
在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看来,当前中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一些改变。回顾今年4月23日的政治局会议,当时的判断还是“我国经济周期性态势好转”,到了7月31日,判断则是“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其中,最大的不确定就是中美贸易摩擦。
不过,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就此转向,出现“大水漫灌”或者“强刺激”的想法,早在7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被明确否定了。未来政策会微调,但核心内容始终保持不变。
“下半年,要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繁重。”会议表示。
稳中有变
此次会议,涉及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结合,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房地产市场问题,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
除了历来中央所十分重视和强调的“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之外,会议还前所未有的强调了六个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市场普遍认为,内忧外患之下,目前稳字当头,政策出现边际放松,但并非全面转向。
一个细节是,会议一如既往地提出“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其政策含义和取向较之前已有重大变化,会议强调要“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就是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未来要对宏观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和修正。
从遣词上来看,今年3月两会上,对流动性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稳定”,而此次政治局会议上,说法改为了“合理充裕”;财政政策延续了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更加积极的基调,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
这种调整不是政策的全面转向,不意味着全面放水和宽松,政策的基本取向并未发生变化,而是从微调向重大调整的转变,是对未来三年攻坚期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和完善。
“会议延续了之前的多次提法,’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是却没有’松紧适度’的踪影,这表明,未来货币政策的边际改善可能并未如之前市场所预期的那么乐观。因为有降准所以有放水或者说有适量的补水,且是小水或中水,而不是大水,所以在去杠杆、控风险、调结构尚处关键时期的背景下,未来很难预期再有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大水漫灌或者强刺激。”王军对《华夏时报》表示。
在王军看来,传统的货币放水往往会加重资金“脱实向虚”,特别是在解决商业银行的“信贷错配”之前,这种资金脱实向虚的局面更为严重。因此,考虑当前时点既要“打好三大攻坚战”,继续防范金融风险,又要应对外围环境倒逼的经济下行压力,仅通过货币“放水”是不够的,更需要财政的“精准”配合,无论是地方专项债,还是税收减免,下半年都有很大的“宽松空间”,预计未来财政的宽松力度要大于货币政策。
这和7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相同。国常会议指出,将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大内需,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会议也强调,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
“这其实是对前期有关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发力这一争论做了一个方向性指导:未来财政政策重心是结构调整,而货币政策重心是总量调节。会更加注重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发力。”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事实上,宏观经济政策从来不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地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相机抉择和逆周期调节。
一个例子是,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明确指出:“去杠杆初见成效,我国进入稳杠杆阶段”,这被视为去杠杆政策的转向。
不过,此次会议指出,“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将去杠杆防风险的单一目标,和服务实体经济统筹起来,而不是像此前一样类似于监管竞赛般过度监管。
“在今年二季度之前,去杠杆一直是经济工作的主题词之一。但现在政策层面的态度发生细微变化,去杠杆的大方向不变,但是要稳定地去,如果过度强调去杠杆,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浙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表示。
然而,宏观经济政策虽然一直在进行微调,但显然还不能完全满足形势变化和发展的需要。
一个问题在于,中美贸易冲突后续发展的走向和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中美两国之间的全面竞争和博弈将更聚焦于长期战略利益而非短期商业利益,价值观、世界观的冲突和对立,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等市场规则和市场理念的不同认知,将更甚于利益的冲突和对立。”王军表示。
议要求,要抓住主要矛盾,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加以解决。
当前最主要外部矛盾莫过于中美贸易摩擦,如何在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的前提下避免贸易顺差的大规模减少,成为稳外贸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在贸易战的影响下,人民币存在进一步贬值的预期,这对“稳外资”也提出了一定要求。专家预计,在些问题可以用减税等财政手段进行干预。
核心不变
稳中求变,但中国经济的核心并没有发生动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仍是下半年重点之一。
同时,在保持增速的同时,房地产调控、金融稳定等问题仍然保持不放松。
会议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与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措辞相比,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房价目标。对于房地产政策的总体方向,会议指出:“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这意味着以放松房地产调控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可能性不大。
“在稳投资方面,会议将重点放在基建方面。结合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相关内容,我们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相比上半年会有所回升。”唐建伟表示。
稳金融方面,尽管是首次提出稳金融的概念,不过,此前中央早已对此展开布局。
今年4月的政治局会议上,点名提到要推动信贷、股市、债市、汇市、楼市健康发展,及时跟进监督,消除隐患,此次会议则将其融到“稳金融”的全盘考量中。
“金融难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根源不在金融层面,而是实体经济领域,包括国企改革、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央地财政事权划分等一系列制度不改革的话,金融很难服务实体经济。”殷剑峰表示。
这也预示了下半年改革任务不会放松。
“中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历史关键时刻,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将决定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道路。”一位分析师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