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通盘谋划应对“持久战”的情景分析

作者:张茉楠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7-15 17:58:01

摘要:鉴于中美在核心利益上的不可调和性,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做好打“持久战”的战略准备,并做好短中长期的战略与战术安排。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通盘谋划应对“持久战”的情景分析

张茉楠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风险趋势性升级。“贸易战”的本质是美国遏制中国产业和技术全面追赶,是高技术之争,是未来产业之争,是中美大国国运以及战略利益的全面博弈。尽管中美在短期内存在以“让利促和”、“团结伙伴”的可能性,然而,鉴于中美在核心利益上的不可调和性,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做好打“持久战”的战略准备,并做好短中长期的战略与战术安排。

中美贸易摩擦进入“实战阶段”

7月6日美国正式加征关税开征标志着中美贸易争端进入“实战阶段”。这是迄今为止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自2017年8月美国启动对华贸易301调查开始,到今年4月美国针对中兴事件的制裁、6月15日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清单,中美贸易冲突不断升级。美国已经不仅仅针对削减对华贸易逆差这一层面,其试图遏制中国制造业崛起的意图十分明显,当前中美两国的冲突和博弈已经体现在贸易领域、高科技领域。

7月10日USTR公布的商品清单按照HTS-8分类共6031种商品,金额合计达到2017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2000亿美元,占中国2017年全年出口金额2.26万亿美元的8.8%。加上此前公布的500亿美元商品,美国对中国宣布加征关税的商品已经占到中国全部出口的11%。

通过深入分析美方征税清单,我们发现美方在制定关税清单的原则是,对于中国相关产业的影响尽可能大,对于国内消费者的影响尽可能小。因此,在最初的关税清单中,美国选择的1333项商品大多对中国进口依赖度相对不高,主要集中在受益于“中国制造2025”产业政策的领域,包括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工业机械、新材料、汽车等行业。

因此,此次关税制裁背后全方位压制中国技术追赶和产业竞争的战略意图更加清晰地浮出水面:美国正试图通过贸易政策干预中国国内产业政策,以减少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美国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由,限制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及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让等,以阻断中国“干中学”通道;美国通过安全审查限制关闭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输美市场及其投资,进而抑制中国相关高新技术行业发展。

贸易摩擦的走向及情景分析

遏制中国还是遏制中国模式?如何评估贸易战与中国未来的前景?我们认为,当前中美冲突是叠加了正常的修昔底德陷阱和意识形态(包括发展模式)冲突的双重结果;冲突的核心“制造业2025”也兼具中国产业升级和中国模式的双重特质。中美贸易摩擦博弈未来演变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景。

情形一:在中美贸易摩擦反复博弈中,中方采取“主动让利”对策,美方进攻性政策有所收敛,使冲突得以暂时获得平息。

鉴于中美经贸关系存在着“不对称性”,总体上中国依赖美国多于美国依赖中国,由于中美相互贸易体量的差异,中方的反制措施是比较有限的。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关税反制的力度对中美影响有差别,由于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量较小(2017年仅1500亿美元)。为尽力避免局势恶化、升级,以及面对美方指责中美贸易失衡既有中国部分领域开放度不够、部分产品进口关税较高、政府给予部分国企补贴以保护发展中的幼稚产业等原因,中方在贸易谈判时“主动让渡”一些经济利益,比如降低关税,扩大美国产品和服务的进口,减少中美贸易差额,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开放市场,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等。或者在面对特朗普非约束性关税权力而引起贸易战失控的局面下,国会等立法机构通过出台法律限制总统权力,让国会重新获得征收和管理关税的权力,美国单边主义政策有所收敛,更多地倚重多边机制,短期内不会引发全局性的贸易战。

情景二:在特朗普对全球开火可能爆发全球贸易冲突的情境下,第三方力量成为左右中美贸易摩擦的关键性力量。

第三方的态度对中美博弈也将非常关键。与当年日本缺乏国内市场的情况相比,中国现在是很多商品全球最大的市场,巨大的市场给予了中国“战略纵深”的优势,也成为中国在贸易谈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筹码。

对美国而言,联合第三方力量的迫切性也在上升。通过观察我们发现,3月23日以来,日本、澳大利亚、欧盟等美国传统盟友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也有上升趋势。5月31日,WTO贸易部长会议,美国、欧盟、日本针对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导向,尤其是我们国企以及2025补贴,达成共识并针对中国采取措施; 6月15日,特朗普与法国总统通话呼吁欧盟应就减少贸易壁垒同美国展开商谈。但与此同时,由于此前特朗普决定对欧盟、加拿大、墨西哥钢铁和铝出口产品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三者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均有所恶化。而中国也在致力于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并在第七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上,欧中双方决定在即将召开的第20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交换清单出价,这意味着中欧投资协定(BIT)谈判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因此,双方站队势力对比,势必也将对未来贸易摩擦及其谈判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情景三:中美在核心利益上的不可调和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反制升级导致“贸易战”进一步演变为中美关系“全面激化”。

关注中美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意识到的是,从2018年新版《国防战略报告》将中国首次定位为“战略性竞争对手”,到特朗普内阁成员整体对华偏鹰,美国对中国定位的转变,乃至中美两国关系格局的转变,将是长期性的根本性的。特别是单边关税行动解决不了中美经济结构、全球价值链分工、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美元无约束特权、美国低储蓄过度消费模式等结构性问题。随着中美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和经贸竞争性的增强,随着新一轮全球高科技竞争的全面开启,随着中国全面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随着“中国制造”正引领出口结构从一般消费品向资本品升级,以及中美间的垂直分工正大步变化,走向水平分工,合作关系为主即将转向竞争关系为主的大背景下,不排除中美关系发生“质变”的可能。

当前可以预见到的美国策略包括:一是通过CFIUS 扩权改革以及推动《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FIRRMA)》立法进程,限制关闭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输美市场及其投资,将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扩展至对中国赴美直接投资的制裁;二是可能切断从美国到中国的人力资本与技术传递,以此来限制中国的技术升级与产业升级;三是美国可能将会大力拉拢欧盟、英国、日本等国家,试图在多边层面针对中国采取一致性措施。甚至不排除美国在拒绝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同时,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四是类似于“中兴式制裁”的“长臂管辖”进一步扩大化、泛化;五是地缘政治方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围绕中国周边以及“一带一路”做文章。

应对须做通盘长远谋划

从长周期和历史维度看,改革开放40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经历了从破冰到合作再到遏制、从贸易自由化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性巨变。特朗普竞选总统逆袭、美国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以及民粹主义盛行,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具有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历史必然性。美国当前对华战略政策转向的根源,在于其朝野开始逐步认为中国以当前模式的崛起可能挑战美国的核心利益。因此,中国如何把握在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采用什么策略、做出什么调整,到了必须做出通盘运筹的关键时刻。

首先,应该将中美“双边谈判”和“在WTO框架内谈判”结合起来去解决。当前,如何捍卫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使其不至于坍塌,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支持自由贸易规则所有国家的共同挑战和责任,应该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加快推进WTO机制改革的可行性联合研究,并制定针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合作机制以及相关应急方案。

其次,构筑反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全球伙伴关系。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从规则和制度层面看,是抛弃和重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从产业与创新层面看,则是对全球产业与科技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造成巨大阻碍。在这样共同的风险与挑战面前,中国对外应灵活务实、维护自由贸易体系。可以联合全球对美没有顺差的国家和经济体,采取论坛和部长会议形式发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捍卫全球多边体制,反对通过单方面行动的方式损害顺差国利益的声音。应加强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如欧盟、东盟、日韩、南美的高层级磋商,加快推进RECP等自由贸易协定进程,寻求减缓外部压力。

第三,化危为机,加快实施“创新立国”战略步伐。当前,要将“贸易战”置于如何加快促进我国创新型经济发展,推动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大局下进行通盘思考,长远谋划,将危机转化为自身改革的强大动力,全面确立并深入推进“创新立国”战略。事实上,除了半导体芯受制于人之外,我国在柔性面板、飞机发动机、超高精度机床、顶尖精密仪器、特殊类钢材等领域也面临同样困境。因此,当务之急是全面理清中国尚未掌控的核心技术清单,下大力气突破技术封锁困境。应按照《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既定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立足核心能力的完整建立,立足核心技术的充分占有。从自主研发到自主创新,从自主创新到自主可控,在核心知识产权领域发展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打赢“贸易战”、“技术战”,归根结底要靠国家的“硬实力”。(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部研究员)(主编商灏 编辑严葭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