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信在华“疯狂”扩张 触发自主品牌变速箱反弹
实习记者 王瑞斌 本报记者
翟亚男 北京报道
在中兴事件余热还未完全退去时,以“芯片”为代表的高精尖知识产权引发了我们深思。在制造业当中,整合供应链是众多公司达成一致的运作模式,同时这也延缓了本土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投入研发。
近日,日本爱信精机旗下的爱信AW株式会社(下称“爱信”),一反常态在华急剧扩大产能。并先后与一汽、吉利、广汽签署战略合作,此举打破了爱信大量供给合资品牌的先例。据业内人士分析,爱信的疯狂布局,将会引起国内自动变速箱制造企业的“恐慌”。
爱信的疯狂布局
4月23日爱信对外宣布,将扩大天津艾达的前置前驱6速AT生产线,生产能力提高30万台,计划2019年投产。4月24日,爱信宣布分别与广汽和吉利进行合资,计划实现年产40万台6AT变速器。值得一提的是,爱信在两家公司中都拥有60%的股份。
除此之外,爱信再宣布对中国唐山爱信齿轮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进行扩产,年产能预计达到40万台,预计2020年量产。在短短十余天,连续4项合资和扩张项目,爱信在华共扩增了150万台产能!不可谓不疯狂。
从市场分析,爱信此次挑选的合作对象,均为国内表现最佳的自主品牌,其中吉利更是在2018年提出158万台的销量目标,而广汽在去年也完成了50万台的销量业绩。尽管吉利也有自己的变速器产品,但博越与博瑞高油耗等弊病一直是吉利待解决的问题,而广汽曾经更是因为爱信的限制供货而导致GS8销量滑坡。有分析人士表示,依托我国的巨大市场,爱信意欲进一步捆绑主流车企,便于通过规模效益压制本土供应商。
从中国市场来看,采埃孚和捷科特为代表的跨国零部件巨头占据了国内乘用车大部分市场份额。采埃孚有超过20个生产基地,并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上汽通用、一汽集团、重汽集团、奇瑞汽车、东南汽车这些都是采埃孚的客户。而长安福特、现代起亚等企业都大量使用捷科特变速箱,爱信的行业地位正受到史无前例的挑战。
因为爱信与丰田的嫡庶关系,丰田的车型基本上都是采用的爱信变速箱。目前雷克萨斯等高端车型早已换上8AT甚至10AT变速箱,而爱信也针对丰田新能源汽车开发了新的变速箱技术。面对市场升级,6AT对于丰田的价值来说并不多,而这也是爱信一反常态地将6AT变速箱进行合资的最大原因。
打响变速箱保卫战
根据公开资料,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动变速器市场,年需求量高达1000万台,超150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30%左右。
目前,中国已基本掌握了AT/CVT/DCT/AMT等各类自动变速器的核心技术,目前正处于产业化突破的关键期。数据显示,2017年,自主自动变速器的产量已经超过1300万台,占比约10%。包括吉利、上汽、奇瑞、长城、比亚迪等12家骨干企业中,搭载自主品牌自动变速器共163万台,如加上银亿的85万台CVT,共200多万台,市场份额为18%。其余市场份额均被合资和进口变速箱企业占据。
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国内自主变速箱的市场份额也跟着增长。根据自主变速箱协会提供的数据,预计到了2020年,自主品牌将达到650万左右的搭载量及36%左右的市场占有率。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创新联盟秘书长李盛其表示:中国要在2025年跻身世界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强者行列。而这与中国提出的2025制造,有着相同的目标。
但爱信选择在此时扩张布局,显然遏制了自主变速箱的发展。这引起了国内自主变速箱企业代表们的警惕。5月11日,在自主自动变速器发展研讨会上,中欧协会齿轮传动产业分会、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创新联盟秘书长李盛其公开表示,爱信短时间内,利用非先进、非节能环保的产品进行合资的行为,将对自主变速器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我们将考虑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对爱信进行专项合规性调查。
但也有权威媒体认为,目前,我国并没有对汽车零部件企业合资进行政策性制约,从此角度来看,爱信在华合资并不违规,所以对其合规性调查,还需冷静考虑。
爱信事件后,自动变速器及零部件企业代表,盛瑞传动、东安动力、万里扬、华粤等企业负责人在研讨会上明确表示,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为自动变速器产业,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汽车自动变速器企业应该认真思考整个产业的未来,包括下一步市场急需的混合动力汽车的变速器,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需求。随着合资汽车企业股比放开的日益临近,“开放”已经是汽车行业的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与前提下,发展自身技术,才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编辑:于建平 主编:赵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