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独角兽”药明康德跑步上市 订单猛增研发放缓引关注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5-09 15:46:19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在争议和质疑声中,被业内誉为国内医药“阿里”的药明康德,在美股回归近3年后,正式登上了上交所主板。
5月8日,被业界誉为医药“独角兽”的药明康德正式在沪市主板上市,股票代码603259,本次发行价格为21.60元/股,发行股数10,419.86万股。
虽然发行价格为21.60元/股,首开盘价以25.92元/股封涨停态势,这与增长态势与前几日的“弃购”形式形成明显的对比。而在药明康德布局产业背后,其研发效率放缓和订单猛增也为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增长态势疲软
继合全药业2015年挂牌新三板,药明生物2017年赴港上市之后,5月8日,药明康德也顺利的登上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A股。
至此,从美股退市不到三年时间的药明康德,其一拆三在国内上市的计划也最终实现。从药明康德IPO申请过会仅仅用了50天的速度来看,成为仅次于此前36天便火速过会的富士康后的首家医药企业。
根据招股书,药明康德本次计划发行1.04亿股,在总股本中的占比不低于10%,发行市盈率22.99倍。发行价21.60元,开盘价25.92元,涨跌幅43.98%,开盘封涨停。
药明康德成立于2000年,2007年8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2015年12月退市。从美股退市后,药明康德分拆为三大类业务分别上市。旗下的合全药业2015年4月成功登陆新三板,目前市值约200亿元;药明生物于去年6月在香港上市,最新市值约750亿元。
根据招股书,按照业务类型划分,药明康德的主营业务可分为两大板块,分别是CRO服务和CMO/CDMO业务;总体来说共四类业务单元,中国区实验室服务、美国区实验室服务、其他CRO服务和小分子新药工艺研发及生产业务。
所谓CRO,通俗地讲,专事创新药研发外包。因为新药研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所以伴随着新药研发成本的日益增长、周期压力增大,大型制药企业开始将一些非核心的研发环节外包。
根据药明康德的招股说明书显示,药明康德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前9个月营收分别为41.39亿元、48.83亿元、61.16亿元、56.77亿元。
虽然从营收方面已经出现了疲软的增长态势,但这似乎并不影响投资者的热情,记者看到,在药明康德的上市首日,发行价为21.6元,开盘25.96元直接涨停,上涨幅度为20.18%。药明康德当前股价为31.1元,上涨9.5元,涨幅为43.98%,药明康德市值为324亿元。
有意思的是,这与此前药明康德此前网上、网下发行的新股认购遭弃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
据此前联席主承销商根据上交所和中国结算上海分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上述两个公司对药明康德此前网上、网下发行的新股认购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却发现网上投资者放弃认购股份数量为32.28万股,放弃认购金额697.24万元;网下投资者放弃5634股,对应放弃认购金额12.17万元,合计金额超700万元。
对此,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之所以此前药明康德的新股认购遭遇投资者抛弃,一方面跟此前狮子大开口的高额融资有一定关系,而另一方面跟回归之后的药明康德多次拆分上市也有直接的关系,一直以药明康德的融资意图过于明显。
根据资料显示,药明康德将57.4亿元的募资金额降至21.3亿元,缩水高达63%。
根据此前资料显示,8年前,药明康德险些以16亿美元卖身查士睿华。彼时查士睿华是全球第四大CRO公司,药明康德美股市值约为12亿美元,收购价溢价幅度超过30%。但戏剧性的转折是,尽管当时两家公司已发表联合声明,但数月后查士睿华的股东以价格过高为由否决了这笔交易。
虽然2015年底,药明康德在美股完成私有化退市,彼时市值约33亿美元,是此前查士睿华报价的两倍有余,但药明康德退市的主要原因却是市值遭遇低估。
“这说明当时的药明康德就遭到了行业的质疑,虽然药明康德在退市时已经估值超过30亿美元,但持续扩张的药明康德仍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另有分析人士对记者分析说,而此次上市之后,高额的融资也让药明康德深耕国际化思路明显。
据接近药明康德的人士透露,药明康德在稳居国内市场的的同时,将迅速拓展和深耕国际化。
5月9日,《华夏时报》记者就此事致电药明康德相关负责人,不过截止记者发稿时,并没有接到药明康德相关负责人对此事的回复。
订单猛增困境压力明显
“虽然说上市之后让药明康德有了扩张的实力和资金,但长远看来药明康德的压力还是不小,不单单是在国际市场,订单量猛涨和研发率变缓,无疑是最明显的表现。”有业内观察人士对记者分析说,
据药明康德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7年,该公司共有161个综合项目,要求在不同生物开发过程中提供服务,较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103个项目增加56.3%。
而未完成订单总量(包括未完成服务订单及未完成里程碑付款)更是实现了惊人增长,未完成服务订单由2016年的约2.41亿美元劲增97.5%至2017年的约4.76亿美元,未完成里程碑付款由2016年的约2400万美元剧增至2017年的约10.02亿美元。
虽然药明生物IND前至IND后阶段的项目取得巨大成功,但有90个项目处于临床开发前阶段及62个项目处于早期临床阶段(第I及II期临床),2017年约有29个项目由临床开发前阶段成功发展至早期临床阶段。
“虽然药明康德订单量有了快速的增长,但研发缓慢也是不得不面临的事实。”上述人士对记者分析说,之所以选择这条路,其实也是跟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资料显示,按市场估算,全球CRO行业2011年规模为213亿美元,2015年已经达到了293亿没有,2011-2015年4年CAGR为8.30%。在未来5年,全球CRO行业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预计2016年行业销售额达到317亿美元,并保持7.35%的年复合增长率,并于2020年达到421亿美元。
正因为此举,药明康德在市场的扩张痕迹也明显。按2017年收益排名,前七位的参与者共占有约30%的市场规模。其中,Lonza、Boehringer Ingelheim、Samsung biologics、Catalent、Wuxi biologics、CMC biologics和Patheon的市场份额分别达为11.3%、7.3%、3.5%、2.9%、2.4%、1.9%和1.5%。药明生物排名第五,市场份额由2016年的1.8%增长到2.4%,提高0.6个百分点。
而在中国市场,药明康德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按收益排名,2017年,药明生物在中国生物制剂研发服务市场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达63.5%,相比2016年大提升了15.5个百分点。
快速扩张的药明康德小跑上市后,如何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此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