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玉香 北京报道
如果拿下吉百利,卡夫除了被冠以饼干寡头的头衔以外,还将被称为糖果业巨头。
9月9日,有消息称,卡夫为竞购吉百利拟融资80亿美元。此前的9月7日,食品巨头卡夫以102亿英镑收购吉百利的方案,遭到吉百利的拒绝。吉百利公司董事会以该价格严重低估公司价值而拒绝了此项收购。
在全球的一系列收购和扩张之后,卡夫的此项举动被认为是其努力打造一个食品休闲“王国”的另一次努力。
“补漏”糖果业
9月8日,卡夫首席执行长罗森菲尔德表示,卡夫将继续与吉百利展开善意谈判。
此前一天的 9月7日,全球食品业巨头之一的卡夫宣布以102亿英镑(约合167亿美元)收购吉百利。卡夫表示,吉百利品牌和卡夫是高度互补的。
“对此我们还要核实相关信息,”9月9日,卡夫食品中国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据了解,此次收购将采取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有消息称,卡夫为竞购吉百利拟融资80亿美元。
吉百利是全球仅次于玛氏的第二大糖果生产企业。据熟悉糖果业的国内人士透露,目前其在中国的年销售额大概在3亿元左右。“这个数字并不是很好,”这位人士评价说。
该人士表示,这主要由于吉百利近两年在中国的CEO频繁更换,这导致其企业的政策不断变化,人员流失严重,市场也不稳定。
从全球市场看,它与玛氏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吉百利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特别是2007年,吉百利年报显示,与前一年相比,其同比盈利下滑65%。
因此,卡夫之所以如此坚决的收购吉百利或许主要出于自身战略的考虑。借此,卡夫想打造成为零食、糖果和快餐业巨头。
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如果并购成功,卡夫在中国市场的糖果业务将从无一跃而成为巨头之一。
卡夫的中国扩张逻辑
事实上,卡夫在中国市场的扩张逻辑也与其全球扩张步伐相一致。
公开资料显示,1984年,卡夫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这时候,卡夫在中国主要生产速溶咖啡和固体饮料。到了1988年,世界烟草巨头菲利普·莫里斯收购卡夫食品。
2000年,卡夫食品成功收购纳贝斯克。此时,纳贝斯克参股了联合饼干公司。 2005年,卡夫公司为了把重点放在食品类业务上,而出售了糖果资产给箭牌公司。2006年卡夫把联合饼干公司纳入旗下。
至此,一个饼干业巨头也应运而生。
营销专家朱丹蓬告诉本报记者,在原来的中国市场,饼干业的高端品牌主要有华南的联合、华北的纳贝斯克以及华东的达能。
与卡夫的国际扩张基本一致,2000年,纳贝斯克收购了联合饼干在大中华地区的饼干业务; 2007年,卡夫启动了对达能全球饼干业务的收购。到了2008年,卡夫接手达能在大中华区的饼干业务。
一个几乎占领了整个中国饼干行业高端市场的饼干业寡头诞生。据朱丹蓬估算,目前卡夫在中国高端市场占有70%—80%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市场,卡夫也走过一段时间弯路。”上述人士表示。据了解,1995年,卡夫曾经试图进军中国乳制品市场。到了2001年,卡夫便出售了乳制品业务。
目前,卡夫在中国市场主要生产饼干以及固体速溶饮料。如果并购吉百利成功,无疑有利于其在中国市场的糖果业务的加强。但由于上述提及的吉百利的种种状况,业内认为,卡夫整合吉百利或许并不容易。
潜在的拦路者
在卡夫并购吉百利的过程中,两个潜在的竞争者逐渐浮出水面。一个是食品巨头雀巢,一个是糖果巨头好时。
9月9日,本报记者致电雀巢中国公关负责人,该人士表示对于此事不予置评。但在此前,雀巢首席执行长薄凯表示,公司始终“对符合公司战略的收购机会持开放态度”。
朱丹蓬告诉本报记者,食品行业目前是风投们比较青睐的行业。“因为这个行业虽然利润偏低,但是比较稳健。”朱丹蓬称,“现在糖果在雀巢产品结构中的利润贡献偏低,因此雀巢并不是没有竞购的可能。”
事实上,早在2005年,就曾经传出,吉百利被并购的消息。当时传言的收购者主要就是卡夫、雀巢和好时。
目前,实力相当的卡夫和雀巢在产品定位上虽然不尽相同,比如雀巢更趋于多元化,产业链也更长。主要做咖啡、牛奶、奶粉、糖果等业务。而卡夫主要以饼干、固体速溶饮料为主。因此二者只在某些品类上存在竞争。
但是从资本运作来讲,全球数一数二的两大食品巨头可以说是旗鼓相当,针锋相对。“目前对于全球的食品行业来说,整合是一个趋势。每个公司都希望把优良的并购进来,不好的剥离出去。因此,二者的竞争可能主要在资本运作层面。”朱丹蓬表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