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企重组触发四方利益链 “国进民退”过剩产能难淘汰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11 19:26:57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陶盈舟 北京报道
一个月前,国人还习惯性地将目光集中在麻烦迭出的铁矿石谈判中。
一个月后,这个焦点就转到了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身上。
9月6日,当山东钢铁和日照钢铁正式宣布签订了资产重组与合作协议,约定双方将共同向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增资进行资产重组时,从年初就开始声音不断的钢铁大重组终于正式拉开了大幕。
根据双方的约定,山东钢铁和日照钢铁将分别以现金出资和评估后的净资产占有公司67%和33%的股权,而原本属于民营的日照钢铁由此成为国有山东钢铁旗下一个子公司,这种“国进民退”的方式随后便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国内钢铁重组的主流方式。
受此影响,宝钢、鞍钢、本钢、包钢以及邯郸钢铁等涉及重组题材的上司公司股价随后出现强劲走势,在前期连续下跌的情况下,几乎都出现了5%的涨幅,而鞍钢更是四天内涨幅超过了16%,只不过市场对于钢企重组的追捧恐怕并不会一帆风顺。
行业重组
硝烟四起的利益争夺
与2008年国内钢铁行业先后成立山东、河北、广东、广西四大钢铁集团的热潮相比,2009年原本一直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行业迎来大整合的时代,然而从年初至今,除了监管部门的一再表态和铁矿石谈判带来的钢厂声音,有关钢铁企业的重组消息似乎销声匿迹。
“实际今年主要就是两家公司重组,一个是宝钢入主宁波钢铁,一个就是这次的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的合作。”民族证券行业分析师罗荣晋告诉记者,但现实是,在今年年初《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鼓励率先进行联合重组的鞍本以及武钢迄今都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消息传出,更多的重组仅仅是雷声大雨点小,难以有实质性的进展。
对此,鞍钢总经理张晓刚不久前曾表示:“兼并重组最好的时机,就是产能过剩实际危害到行业的发展时。但这次市场不好的时间太短,国家拉动经济的政策效果很快显现,没有对企业造成实质性伤害。现在来看,钢铁企业仍然不错,所以兼并重组做起来比较困难。”
实际上,除了张晓刚所说的原因之外,央企与地方利益之间的矛盾也是重组难以得到推进的原因。
“像宝钢,并不是说它自己对重组不积极,实际上邯郸钢铁和马钢等都曾被宝钢列为兼并的对象,而且也都进行了一些接触。”河北钢铁行业的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但是无论是邯郸钢铁还是马钢,他们每年都会为地方贡献相当比例的产值和税收,而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决定,“毕竟,谁也不会轻易将这样盈利的企业拱手让给他人。”
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新创此前就表示,钢铁行业的联合重组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政府,由于大多数钢铁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出资人是政府,因此一方面政府在鼓励,另一方面政府又难以行动,“主要还是利益冲突的缘故。”
分食不均
四方链条的暗地博弈
显然,与其他某些行业动辄一起抱团取暖的和谐画面相比,钢铁行业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在波折不断的2009年铁矿石谈判中,先是在力拓间谍门事件踢爆部分钢铁业内人士出卖企业情报,随后在中国钢协力争更高“中国”首发价时,部分钢厂却私下与两拓达成共识,接受降价33%的价格,这样一盘散沙似的行业境况也让此前钢协提出的全国统一价成了一个难圆的梦想。
公开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钢铁产业的企业数量高达7000家以上,而中国钢铁协会2009年的团体会员还只有209个。“仅仅依靠宝钢担任铁矿石谈判代表就满足所有钢铁企业的要求显然不切实际。”罗荣晋指出,这就如同宝钢也无法接受力拓给自己和那些中小钢厂相同的出厂价一样,“钢厂的实力、规模和产能直接决定了行业的话语权。”
实际上,在政府大力支持宝钢、武钢、鞍本等钢厂推进联合重组之际,来自地方的诸多钢厂却并不买这些大钢厂的账,更多的声音则是反对这些大型钢厂的垄断式行为,分析人士指出,在宝钢担任中国铁矿石谈判代表的六年时间里,由于仅仅考虑自身利益,中国钢铁完全丧失了谈判的主动权,从2003年到2008年为铁矿石买单付出了超过7000亿元的代价。
除此之外,央企希望借助重组来整合地方钢企也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各地政府主要的产值贡献单位,钢厂不仅能够为地方政府贡献大比例的税收,同时还为地方提供了诸多的就业岗位,“央企想要空手从别人这里拿走金饭碗,绝非易事。”为避免“肥水流入外人田”,不少地方的省政府也已经提前开始整合省内钢厂资源,此次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的合作就成功避免了来自省外的兼并重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轮的钢铁整合潮流中,民营资本也开始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山钢重组日照钢铁,还是宝钢入主宁波钢铁,这些盈利良好的民营企业都开始加入这场央企的整合大戏,这似乎也表明,在优化行业结构的同时,民营资本的加入有助于为体制单一的国有企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尽管如此,但由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历史背景、企业价值以及经营理念诸多方面的差别,在重组的过程中,民营资本大多是被重组的命运,想要自己主动重组国企依然困难重重。
“说白了,目前国内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实际上大多都是国有企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无论是央企、中小钢厂,还是地方政府和中央之间利益博弈,最终都还是会回到政府主导强制推进的模式上。”安邦集团分析师徐斌如是表示。
“国进民退”
淘汰产能还是借机吞并
引人注目的是,在9月6日山东钢铁宣布与日照钢铁正式签订重组协议时,行业“国进民退”的重组模式也开始被激烈讨论。
9月10日刚刚开幕的2009年夏季达沃斯年会上,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中化、中国电子信息集团以及保利地产等巨资拿地都被指出是“国进民退”的一种现象。
对此,一位国内上市公司并购部门的匿名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国有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很多都是属于无偿划拨,重组完成后,部分税收要转移到母公司的所在地,这就等于从地方拿走了相当部分的财政收入,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地方政府并不欢迎央企的重组,而如果是来自省内的企业重组,难度显然就低得多,而且与国企复杂的机制与流程相比,国企重组民营企业无论是从企业角度还是政府推进的力度,都更加有利。
与此相反,民营企业想要重组国企,却往往要遭遇多个障碍,2009年7月,通化钢铁集团便由于重组发生了一起钢厂工人将重组方委派的总经理围殴致死的事件,对通化钢铁进行重组的正是国内著名民营企业——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集钢铁、造船、机电产业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建龙集团的盈利水平和运营团队显然能给通钢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建龙的重组却先后两次遭到了通钢的抗议,最终,吉林省国资委无奈宣布建龙钢铁集团将永远不再参与通钢集团的重组。
另一个催生“国进民退”现象的则是国企间重组雷声大雨点小,大部分的重组仅仅是进行名义上的重组,实际依然各干各的,以鞍钢集团和本钢集团的重组来看,迄今为止依然是没有实质进展,其原本重组希望达到的产业集中度也因此没有得到提高。
“实际从目前的钢铁联合重组来看,‘国进民退’很可能解决了行业集中度的问题,但也无形中将更多的民营优质资本集中到央企的手中,很容易形成垄断。”罗荣晋指出,而且这样简单的减法加法并不能保证达到“淘汰过剩产能”的目的。
简单梳理一下过去五年国内大型钢厂的投资,记者发现,包括宝钢、鞍钢、唐钢、邯郸钢铁在内等的诸多大中型钢厂,几乎都投入巨资兴建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设备的生产基地,产能与档次都令人惊叹。
但与此矛盾的是,这样的生产线却与国内目前的需求大相径庭。“好比说,市场的需求还在2009年,而产能早就跑到了2015年,远远超出了需求,耗费了巨资投建生产却没有形成经济效益,这才是真正的产能过剩。”很明显,在“国进民退”的重组模式下,这样的产能过剩显得异常尴尬。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