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柔软的东西传播力更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4-16 18:29:14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海春 王冰凝 上海报道
中国出现了巨型商业。一组大数据已经可以大致显示出电商的规模和力量。
2017年中国一年的GDP是82万亿,201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到40万亿,而去年的电商接近30万亿。
4月14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2018(第十五届)年会上,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新零售不仅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吴晓波表示,从零售业角度来观察,人、货、场这三大要素,当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促使了零售业的转型。
对“人”的观察来看,今天在中国做产品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
“为什么很多商家认为在一些超级媒体上投广告,很难出现以前那种很强的效果了呢?因为人已经被折叠了。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有不同需求层次的社会,人在不同的维度被分层。”吴晓波表示,在需求层面,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很多时候买一件东西并非需要它,而是觉得它很美好,有物品以外更多衍生出来的需求,或者是喜欢这种物品所营造的空间。
在“货”方面,吴晓波表示,中国有很多有传统的品牌,例如像张小泉剪刀,一个品牌跟一个家族或者跟一个人有很大的关系。但到了工业社会为了更大的传播、获取更广阔的市场,那些有特色、个性化的元素被剥离、格式化和标准化。
在吴晓波看来,格式化、标准化的东西很坚硬,都是死亡的东西;而那些柔软、有缺陷、有人格的东西,其实才更有传播力和亲近感。
关于“场”,已经不是简单的售货场所,更多加入了体验的元素。
在商场的业态组合,很多人都关注到了两件事情。一是餐饮比例越来越高,这其中反映出的,是消费者体验的需求。
“现在不叫购物中心了,应该改名叫体验中心了。第二是消费者的行为可以被识别,我们现在有大数据,有人脸识别。”吴波晓认为,对消费者辨识度的提高,以及像盒马鲜生这样三公里即送、半小时就直送的服务,使消费场景发生了很大变化。
责任编辑:张蓓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