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毕业生留京率下降 北京加入“抢人大战”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3-23 21:00:46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陈岩鹏 北京报道
“您可以到楼上就座,上边比较暖和。”这是在东二环建外SOHO一家餐馆打工的张燕(化名)最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春节后刚刚来这里工作,在天气还没有回暖的日子里,一层临街的玻璃门在人们进出时打开,总会灌进来一股冷风。因此服务员被要求在每位顾客结完账拿走号牌时,提醒他们可以去楼上就座。
3月21日,《华夏时报》记者在这家店门口看到,尽管春节假期已经快过去一个月了,店里的人手还没有招齐,招工的海报仍然在门口立着。同样的,附近的不少奶茶店、零食店也都在门口贴着“招聘”字样。
年初用工荒一直都存在于大城市。然而记者了解到,今年不仅是服务业缺口比往年大,许多“高精尖”行业的人才受到二线城市优惠条件吸引而离开了北京。
3月20日,北京发布了《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试图通过优惠的条件,吸引人才回流。
“其实原来大家有个不太对的概念,总觉得北京不需要人。其实人还是缺的,尤其是在文化创意、金融、科技创新这些符合城市定位的产业人才。除了人才,青少年劳动力也越来越不足,今后就是一个抢人大战的时代。”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服务业招工难
在国贸的地铁通道中,相邻的两家寿司店和饮料店都贴着“招聘”字样。“年后人都回家了,所以要招人。”一位店员说。在东五环外的常营,记者见到一家招工的洗衣店里,老板在后面忙活洗衣,前台服务人员出门抽烟,偌大店中没有人看守。附近的菜馆、烧烤店、超市等,也都处于人手不够的状态。
在附近一家“阿姨来了”家政服务平台的门店里,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和去年相比,做白天看护服务的月嫂明显少了。同时,这名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能够提供住宿的家庭比较容易请到月嫂。
除了在门店贴出告示以外,企业在招聘会上的招聘状况同样惨淡。
3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南四环一间100平米左右的办公室里的旧宫人才市场时,该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天大概有六七个人来到这里求职。而面积比它大一倍有余、在中关村地标建筑鼎好大厦5层的中关村人才市场求职人数也基本相当。一位经常来此地进行招聘的企业人士对记者表示,每天基本上就不到100人,这里也没有大型企业扎堆的招聘会。记者也注意到,会场门口贴着“4月开始暂停招聘会”的安排,对于那些急于补足人力缺口,薪资又不具太大竞争力的小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根据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去年发布的数据,北京企业单位2017年上半年的用人需求缺口约为0.8万人,其中第三产业缺口最大,约占缺口总量的79%。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北京市统计局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下降0.1%。
逃离北上广
在产业的另外一端,不少从事互联网产业的年轻科技人才,又开始新的一轮“逃离北上广”。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的目标不是三四线城市的家乡,而是落户、购房政策优惠力度很大、产业基础也很好的准一线城市杭州、武汉、南京、长沙等。
“在北京8年,一没户口,二买不起房。”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小岳如此形容自己的困境,2018年,他选择离开北京,到杭州落户。在他看来,杭州或许是这群在北上广深留不下的互联网从业人员最好的归宿。虽然公司少一点,但落户政策并不苛刻,也有阿里、网易这种大公司,互联网基础和氛围很好,也有一些不错的创业互联网公司。并且,这里的房价只是北上深的一半。
其他二线城市,如成都、长沙,给高学历人才的优惠也是真金白银。成都对毕业5年内来本地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最高50万元、最长3年贷款期限和全额贴息支持。对有高级技能和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给予最高6000元补贴;长沙给新落户工作的博士、硕士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博士后科研人员给予10万元生活补贴。
也是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顶尖高校毕业生不再“自然而然”地选择在北京落户。据统计,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毕业生留京率逐年下降,以北京大学为例,从2014年的55.87%下降到2016年的46.22%,超过半数都离开了北京。
日前,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发布《2018中国人才招聘趋势报告》,最新的城市人才吸引力榜单显示:杭州、深圳、成都、苏州、厦门、东莞、武汉、重庆、南京等城市超越北京和上海,更能吸引人才的流入。
北京抢人,为时未晚?
而近日来,北京在抢人大战中终于“坐不住了”。两会过后,北京先后发布了《关于优化人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两份文件,加大对内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体育、金融、自由职业者等多个领域人才的引进及服务保障力度。而北京上一次发布类似文件,还是在2012年和2013年。
“原来因为是首都,舞台大,机会很多,不用给特别多的优惠政策大家也愿意来。但现在不一样了,北京要发展高精尖的产业,没有人才根本不可能,现在的人才体系也不能完全适应这个需要。所以包括户籍,可能还是要向更多人放开。”李国平指出。在他看来,北京市政府一定程度上也感受到了人才流失的压力,因而才释放出需求和优惠的政策,向拥有尖端技术或专业技能的科技创新、文创、金融、医疗、体育人员伸出橄榄枝。
不过,依照北京整体的规划,仍然要在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口这一红线之内。对此,李国平表示,人口结构和人口总量都是在动态调整中,和产业构成有关系。北京还是要围绕着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四个中心”的定位,吸引高科技人才,对非首都功能还是要进行产业疏解、转移扩散,以产业结构的变化带动居住人口的迁移。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