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不会再卖资产 SOHO 3Q或将分拆上市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陆肖肖于玉金北京报道
距离转型已经过了将近6年的时间,3月20日,SOHO中国交上了其2017年的成绩单,净利润增幅达420%,但租金收入并未达到当初设定的40亿元的目标。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表示,未来将不再销售旗下物业,留下来的资产都是核心资产,SOHO 3Q或将分拆上市。
SOHO中国CEO张欣继续缺席20日的业绩发布会,在阎岩辞任执行董事及总裁之后,本次的业绩会仅有潘石屹和首席财务总监唐正茂参加。
转型6年答卷
SOHO中国年报显示,2017年,SOHO中国实现营业额约19.63亿元,同比上升约24%;净利润约47.33亿元,同比上升约420%。租金收入约16.69亿元,同比上升约11%;物业租赁毛利率约为80.5%,2016年约为79.7%;运营稳定的投资物业平均出租率达到约97%。
相较于转型之初几年的净利下滑、转型阵痛等提法,2017年的业绩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2年8月,SOHO中国开启转型,宣布将告别散售模式,从“开发-销售”转向“开发-自持”。当时,潘石屹留给公司转型的时限是5年,“5年之后,等手头上150万平方米的商业物业成熟之后,我们预计每年能够收到的租金收入将超过40亿元人民币。”
很明显,2017年16.69亿元的租金收入并没达到这一目标。但潘石屹对2018年租金收益仍信心满满,“租金收入在2018年肯定会有上升,公司在2017年实行了一套新的管理办法,最保守的估计,租金收入2018年应该能够增长10%。”
潘石屹近年来对于房地产的看法趋于保守,他曾多次公开表示中国已经不缺房子了,“对前景看不清楚”,“在这个动荡的时候,我们还是采用最保守的办法。”也正是由于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判断,SOHO中国由开发转向自持,从而错过了市场过去几年的爆发时期,被无数后辈反超。作为国内创立较早的明星地产企业,如今的SOHO中国相比于龙头房企碧桂园、恒大等,已经差了不止一个身位。
曾有自媒体如此评价潘石屹:“时代滚滚向前,曾最会把握社会传播趋势、几十年如一日经营高大上精英朋友圈的老潘,在抖音、快手病毒式传播的时代,也落伍了。”
不再销售旗下物业
SOHO中国业绩的一大部分还来自物业销售的收入。
年报显示,遵循低买高卖的市场原则,公司继2016年成功出售SOHO世纪广场后,2017年再度以35.73亿元和50.08亿元的资产价格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整售了位于上海的虹口SOHO和凌空SOHO。整售的资产价格分别高于项目成本53%和85%,分别高于项目的账面重评价价值3.7%和7.9%,毛资本化率约为3.6%。
据不完全统计,3年时间内,SOHO中国已经出售了6个项目。除去年转让的两个上海的项目外,2014年,SOHO中国以52.3亿元的价格将上海SOHO海伦广场及SOHO静安广场出售给金融街控股,将凌空SOHO一半项目以30.5亿元的价格出售给携程;2015年9月,潘石屹将外滩地王股权转让给复星集团,收回45.85亿元资金;2016年7月,位于上海的SOHO世纪广场项目转让给国华人寿保险,成交总额为32.97亿元。
对于频繁出售物业的原因,潘石屹曾解释道:“做生意永远不变的规律就是低买高卖,既然市场给了这么好的机会,能赚钱就赚钱。”但剩下的项目将不会再进行出售,潘石屹在今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到今天为止,SOHO中国的非核心的资产已经销售完了,剩下的资产都是核心资产,未来将不会再销售了。对于光华路SOHO2未来是否会继续出售,潘石屹回应称:“光华路SOHO2这个项目资金量太大,八九十亿的资金,我觉得市场上也没有这样大的老板,我们决定在北京的CBD最核心的地方来持有这个项目。”
唐正茂表示,项目的销售回流了大量的现金,我们也没有物色到很好的投资项目,就把公司盈利的现金跟股东分享了,公司的负债率是51%,负债成本也非常的低,为4.1%。另据潘石屹介绍,过去3年SOHO中国给股东的回报率加起来有62%。
手握大量现金的SOHO中国也在寻找新的投资项目,对于公司未来的投资计划,潘石屹称会考虑海航出售的资产,“市场上只要有便宜的项目我们就看,不光是海航一家,别的家我们也看。”
SOHO 3Q或将分拆上市
SOHO中国的第二次转型,是其2015年2月发布的共享办公产品SOHO 3Q,这一业务也被潘石屹寄予厚望。但这一新的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尚待考证,多年来,SOHO 3Q的运营表现从未在财务报表上体现过。SOHO 3Q是否能支撑起二次转型,是否能成为SOHO中国的新的业绩增长点,还需要打一个问号。
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末,已运营的SOHO 3Q平均出租率约87%。目前公司已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和南京拥有26个SOHO 3Q中心,共计约26000个工位,2018年全国拓展继续快速进行。目前SOHO 3Q平均出租率达87%,涵盖IT、教育、金融、咨询服务、文化传媒等众多行业。唐正茂介绍,我们的计划是在2018年把共享办公SOHO 3Q的座位数在2017年的基础上翻一倍,达到四五万左右的规模。
“SOHO 3Q仍然是SOHO中国的全资子公司,但是他们的经营模式不一样。”唐正茂坦陈,“SOHO中国的股价几乎没有反映出SOHO 3Q这种业务模式的价值。”
至于SOHO 3Q何时能够达到盈利,潘石屹回应称,SOHO 3Q是一个生意,生意前提就是能够盈利,这个特别重要。但SOHO 3Q的盈利模式跟做房地产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把规模不断地加大,把能不能在中国健康发展放在第一位。现在没有考虑怎么变现,我们先把这个商业模式做好。
但在随后的回答中,潘石屹又说道:“我们开辟的每一个SOHO 3Q,都是以利润为核心,不能跟互联网企业家一样只注重规模,只把规模做大。我们的要求是每一个3Q中心都要健康,健康的标志就是要不断地盈利,这个模式和管理办法已经找到了。所以规模不重要,每开一个盈利才是最重要的。”
“等规模再进一步扩大,可以把这块业务分拆,到时候当然就可以释放SOHO 3Q的价值,对SOHO中国股东来讲意味着有非常大的增值潜力。”唐正茂说。
对于上市的时机和地点,公司尚处于规划阶段,还未有定论。潘石屹表示,“至于说是到美国上市、中国香港上市还是A股上市,我觉得这些问题都不大,还没有到这样一步。什么样的市场欢迎我们,我们就到什么样的市场去上市。”
责任编辑:张蓓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