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新帅反思改革:波及经销商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晓岩 北京报道
去年底,双汇发展(000895.SZ)发布的一则高层人事变动引发外界关注,马相杰将接替游牧成为双汇新一任的总裁掀起新一轮的双汇舆论高潮。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面对连年不佳的业绩表现,日前,马相杰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展现了其务实的一面,并提出了调结构等方面的公司改革内容。只是孰是孰非,现在来评判还为时尚早。
新官上任三把火
据悉,在2月25日举行的双汇员工大会的主题工作报告,是马相杰上任总裁后的第一次公开演讲,也是马相杰上任双汇总裁的首次公开亮相。
在此次会议上,马相杰更是大尺度谈及对双汇的改革战略。他认为,双汇两大主营事业部都应该积极进行调整,包括改变固化的销售模式、僵化的市场思维,改变过分依赖经销商的现状,引入竞争机制,吸引新客户加盟。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这些对双汇原有体制、管理、文化的思考与分析,近几年第一次大量出现在正式报告中,意味着双汇由内而外的重生。
“双汇外围庞大的经销商队伍应该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随着信息流的普及与资金实力的提升,双汇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只埋头生产并需要经销商提供货物中转与货款代垫的大工厂了,彼时简单地打通中间环节,就可以多出许多的利润。”马相杰还谈到了经销商体系改革。
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下,多位从事快消行业的人士对马相杰的评价多以务实来形容。但这种务实风格又是否适用双汇?会给双汇带来多少变化?
高管更换频繁
其实,马相杰接替老将游牧的上任,也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双汇的高管着实换的有些频繁。
1月9日,双汇发展发布公告称,将聘任宁洪伟为公司副总裁。据悉,宁洪伟曾任生鲜品事业部销售副总经理,与刚上任的总裁马相杰曾共同就职于生鲜品事业部。其实双汇发展副总裁这一职位,在过去这一年多时间里,更换的有点频繁。从2016年11月起,分别有李红伟、宋保国、刘清德、刘红生四位副总裁先后辞职,至于辞职的原因双汇发展一致采用官方回应:皆为个人原因。
而此次也不是马相杰第一次“临危受命”。2011年,受“瘦肉精”事件重创,双汇鲜冻品营业收入只占双汇当年总营收的39.51%,远少于肉制品。2012年,马相杰“临危受命”成为双汇生鲜品事业部总经理。
在马相杰任职期间,生鲜品事业部营业收入在2016年已占到总营业收入的61.2%,这一数据比2011年的39.51%大幅增长,可以说双汇发展的主营业务构成实现了大逆转。
为何高管更换频繁,外界更多的认为是和其业绩有关。双汇发展过去几年的年报显示,2013-2016年,双汇发展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49亿元、457亿元、447亿元和51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8亿元、40亿元、42亿元和44亿元。利润增长仅为个位数,收入则处于波动之中,没有始终保持增长态势。
瓶颈期的转型
那么,之所以双汇这么迫切的转型也就不难理解了,和其近年来的发展阻力无不关联。毕竟,马相杰在上述开年的工作报告中也承认目前双汇就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发展壮大起来的,现在已经开始面临发展的“瓶颈期”。
从过去几年的成绩单也可窥见一二,留给马相杰接管的将是一个怎样棘手的摊子。业内认为,业绩不佳或许与双汇发展的高温肉制品业务遭遇发展瓶颈有关。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双汇发展开始加快发展屠宰业务,从而生鲜冻品业务也开始加速扩张。2013年双汇发展母公司万洲国际出价47亿美元现金全资收购美国肉业巨头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同时承担其24亿美元债务。
据悉,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和发展屠宰业务确实让双汇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增长路径,但屠宰业务的低利润率却导致这一业务看似红火,实则对利润贡献并不大。2016年,双汇高温肉制品业务的毛利率高达31.6%,而屠宰业务利润率只有5.5%。
“快速的海外并购完成后,双汇发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整合这些收购的企业,而整合成效却尚未可知。”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今,随着马相杰等在内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上任,不仅要解决双汇业绩不佳问题,还要面临连续收购的海外公司的整合问题,挑战难度不容小觑,堪称从内而外的一场“重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