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施会被性丑闻踢爆,拿什么拯救被践踏入泥的慈善业信任?

作者:赵灵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3-01 23:57:32

摘要:乐施会这类大机构也有同样问题,丑闻的频繁发生,除了前面提到的人性阴暗面外,员工的遴选、招聘、培训和考核方面的漏洞,是更大的问题。

乐施会被性丑闻踢爆,拿什么拯救被践踏入泥的慈善业信任?

海地丑闻重挫了乐施会长期以来在公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图片来源:Wikimedia

赵灵敏

最近,国际慈善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和道德危机,其破坏性,堪比当年郭美美事件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影响。

事情起源于英国《泰晤士报》2月9日的爆料:2010年海地发生导致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后,到海地援助救灾的国际知名慈善组织乐施会(Oxfam)人员,组团召嫖当地女子和未成年少女,嫖资则以慈善捐款支付。此后几天,媒体还陆续爆出乐施会在世界其他国家机构的类似事件:在南苏丹等国家的一些员工曾目睹或遭受性侵犯;2009年至2013年,在孟加拉国、尼泊尔和菲律宾的个别员工也卷入性侵案件。

多个慈善机构涉嫌性丑闻

更让人火大的是,就像当年天主教会对不轨神父们的娈童丑闻遮遮掩掩一样,乐施会在面对该丑闻时同样采取了包庇态度。此次犯事的范豪韦梅朗 (Roland van Hauwermeiren)在担任乐施会乍得主任时,就被指控召妓。乐施会仅仅将他在2010年地震后改派到海地了事。在海地期间,范豪韦梅朗积习难改,组织参与了此次被揭发的嫖娼事件。乐施会在得知此事后进行了内部调查,4名员工被解职,另外3人辞职,范豪韦梅朗属于后者。辞职后,范豪韦梅朗在另一家设在法国的慈善机构“反饥饿行动”谋得职位。这家机构的发言人证实,他们在聘请范豪韦梅朗前曾做过背景调查,而乐施会方面非但没有提及涉及他的几宗性丑闻,反而对他大加赞赏。乐施会则否认包庇范豪韦梅朗是组织行为,称个别前任员工可能伪造推荐信,或者走关系请人昧着良心说话。

而代表英国政府行使对民间慈善机构监管权的英国慈善委员会,则出现了明显的监管失误。该委员会被定性为一个准司法机构,有权对慈善机构不合规行为进行调查,甚至取缔慈善机构。此次乐施会海地丑闻被揭露后,乐施会称2011年时曾对此事进行过内部调查并将结果报告了慈善委员会,后者并没有对丑闻继续追究。直到今年2月15日,迫于舆论压力,慈善委员会才宣布将对乐施会实施调查,其官僚颟顸的做派令人侧目。

招妓丑闻本身和相关机构回避否认满不在乎的态度,使得公众大倒胃口。乐施会CEO戈德林日前在接受英国下院质询时称,丑闻已导致该机构失去7000多名经常捐款的人。而英国《卫报》对2000多人进行的民调显示,有35% 的人未来向乐施会等慈善机构捐款的可能性会更低,在那些已捐款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更高达52%。

拔起萝卜带出泥,就在乐施会丑闻被揭发的这半个多月里,“拯救儿童基金会”(Save the Children)、英国红十字会(British Red Cross)及“基督徒互助会”(Christian Aid)等救助机构也都被曝光旗下工作人员涉及不当性行为。全球最大的儿童慈善组织“世界宣明会”也被曝在参与海地地震救援期间,其员工用救助物资和现金来要挟受害者出卖肉体。

连联合国下面的救助组织也未能幸免。英国《太阳报》日前引述英国政府的一份报告称,过去10年,至少有6万人遭联合国救援人员性侵。这份报告估计,3300名恋童癖者在联合国旗下的单位工作。BBC日前则报道说,叙利亚南部的性剥削情况已经严重到一些叙利亚妇女拒绝进入救援物资分发中心,因为人们会假定她们是用自己的身体来交换所获得的救援物资。

道德期许VS监管疏漏

无论是乐施会这样的慈善机构,还是联合国救助机构,此前都笼罩在巨大的光环之中,因为它们所从事的工作是救苦救难的,人们对它们存有莫名的信任和好感。像乐施会,是1942年在英国牛津郡成立,最初的工作是冒着纳粹炮火运送粮食给希腊反抗人士。战后,乐施会转型为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的著名慈善组织,目前在全世界14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机构庞大,涉及救灾、疾病防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共有大约5000名员工、超过2.3万名志愿者,其规模不下于很多大型跨国公司。

人一多,管理就成了问题。从事慈善的人也有人的欲望和缺点,像乐施会这样的机构,总部大多设在发达国家,其工作人员从那里被派到像海地这样贫穷落后的地方工作,一方面工作和安全压力非常大,甚至时刻面临性命之忧,还要每天面对各种各样不幸的人和事,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迫切需要纾解;另一方面面对嗷嗷待哺的被救助对象,难免会有施舍和救世主的心态,道德感随之降低。恐惧和傲慢交织之下,发生性侵和嫖娼这样的丑闻也就不奇怪了。

这样的事放在商业机构里面,基本不会激起什么波澜,但问题是,因为从事的是慈善业,人们对乐施会和联合国的道德表现总抱有更高期待,总是假定这类机构是白璧无瑕的,里面工作人员也个个人品正直,因此对这类机构的丑闻容忍度非常低,一旦有丑闻就会有上当受骗、群情激愤的感觉。

这就对慈善救助机构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传统上,人们认为从事慈善只需要爱心就够了,不大强调其专业性和能力。乐施会这类大机构也有同样问题,丑闻的频繁发生,除了前面提到的人性阴暗面外,员工的遴选、招聘、培训和考核方面的漏洞,是更大的问题。为亡羊补牢,乐施会日前宣布成立防范不当性行为委员会和专项基金,并将处理这类事务的专员人数增加1倍,同时增加相关培训投入。但愿这些措施,能挽救人们对乐施会的信心。(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