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飙车” 互联网汽车踩油门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2-22 21:29:11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虽然天气已经进入了隆冬,但互联网造车领域投资热情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高涨,特别是BAT互联网巨头再次集中入局,瞬间让互利网汽车成为投资界关注的焦点。
12月18日,光大控股旗下光控众盈资本宣布其参投的小鹏汽车正式完成A+轮融资,在此之前阿里也宣布注资小鹏汽车成为第四大股东。而在同月早些时候,蔚来汽车也获得腾讯领投的D轮10亿美元的融资,除此之外,威马汽车获得百度和腾讯领头的两次B轮融资。
除延续以往的“互联网公司+传统汽车企业”合作模式外,BAT正以资本的力量开始对互联网造车企业跑马圈地,在这一造车风口谁会领先一筹?不过,在此之前需要关注的是,互联网造车仍陷于持续烧钱缺乏盈利的困境,互联网汽车究竟该如何破局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BAT集中“上车”
两年的开发沉淀后,BAT对汽车的野心再也不局限于一块屏幕上,而是开始直接投资新造车公司。特别是最近一个多月,新造车公司大规模融资、汽车发布等持续动作,都赚足投资者的眼球。
先是11月8日,腾讯领投蔚来汽车新一轮超10亿美元融资。瞬间拉开了BAT公司投资网络造车的新思路。
紧接着12月5日,威马汽车公布了由百度资本领投、百度集团等跟投的融资。12月11日,威马汽车首款电动汽车EX5发布,并在12月5日、13日完成了两次B轮融资,由百度和腾讯领头。而在12月13日,又有消息传出,威马现在筹划的融资中,腾讯将领投2亿元人民币,红杉资本跟投。
随后,12月13日、15日,小鹏汽车宣布完成了由阿里巴巴、小米、富士康领投的两轮融资,融资金额数亿人民币。与此同时,小鹏汽车运营主体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更新工商资料,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已经进入小鹏汽车股东名单,占股10.03%,位列第四大股东。资料显示,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是马云为大股东的投资平台。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BAT相继在互联网造车领域加紧跑马圈地,将战火逐步从网上烧到了互联网造车上。不过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虽然都是布局互联网造车,但各家的打法却有着根本的不同。
百度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或许要比其他两家更深一些,其动作也是最大的一家。2013年,百度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启动无人驾驶研发项目;今年4月发布了“阿波罗计划”(Apollo),宣布将向汽车行业提供开放的自动驾驶软硬件平台以及服务体系。此后,连投蔚来汽车、威马汽车两家公司,目前蔚来汽车已经发布了首款量产车。百度在汽车领域的急进,还是给了其他两家公司不小的压力。
阿里巴巴是最早一家布局互联网最早的企业。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已经涵盖了车载系统AliOS、地图等。早在2014年阿里就与上汽达成战略合作,此后组建了斑马网络,正式开始“跑在互联网上的汽车”的落地计划。2016年上汽推出搭载AliOS的荣威RX5,销售业绩颇佳,此后又将该模式复制到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由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PSA集团合资兴建),预计2018年上市。在投资小鹏汽车的同时,还成为了小鹏汽车的第四大股东,至于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的延伸,还有待观察。
腾讯则是起步最晚的企业,但腾讯布局互联网造车的时间比较早,2015年腾讯就领投蔚来汽车A轮融资,而直到今年11月发布了腾讯车联“AI in Car”系统,为智联网汽车打造的车联网解决方案,而且在蔚来汽车12月的投资中,腾讯虽然是领投,但也是后期会追加的投资,相比百度和阿里在互联网领域的布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不过,从BAT的投资布局来看,腾讯的投资布局最为完善,蔚来威马双管齐下。而阿里集中在汽车电商、智能系统上,本身也在给车企研发车载系统。百度则集中在自家的Apollo平台上,打造自动驾驶的软件和系统平台。
其实,在2015年左右,BAT也曾同时在汽车领域进行投资布局,不过彼时瞄准的是车机屏幕,百度推出了 CarLife,阿里巴巴推出了 YunOS 和 Alink,腾讯搞了腾讯车联,想让自家的服务占领驾驶场景。
“而此次BAT公司集中入局,主要是看到了政府出台政策利好新能源汽车发展,互联网造车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风口,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在智联网发展上更具优势。”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特别是小鹏汽车和威马汽车即将量产的消息,无疑让BAT公司看到了互联网造车的发展红利,与此同时,BAT在汽车领域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
互联网公司造车的障碍
“虽然互联网造车企业还没有完全想好下一步,但资本巨头已经蜂拥而至,而在一片投资高涨势头背后,其实新能源汽车也面临不少挑战。”有业内观察人士对记者分析说,其重点在技术、资金和模式方面很尴尬。
在政策的有力加码下,新能源汽车正快速崛起,短短几年之内,就涌现了小鹏、车和家、蔚来、威马、游侠、奇点等一批新能源汽车企业。
即使如此,但由于现在新能源车还在推广阶段,充电难、续航短、性能不稳定等问题仍待攻克;再加上互联网造车企业基本上是新兴互联网企业,硬件与场地的缺失并非一朝一夕瞬间解决;最后,技术、工厂、销售渠道不健全,缺乏新能源资质等是造车新势力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汽车制造有着极长的产业链条、高度专业性和技术特征,对于许多互联网公司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互联网车企胜出的关键因素依旧在于对核心技术的把控,虽然BAT公司的进入优势在人机交互(智能化)这一部分,但剩下的技术仍需要企业开发和尝试。
另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即使网络造车公司通过合作等方式解决,但最要命的是资金和模式问题,能否在车辆上市之后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可持续的盈利模式,都是摆在网联造车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
虽然相对来说,小鹏公司是目前互联网造车公司中相对比较优秀的企业,不管是在汽车制造和融资方面都走在最前面,但现实中的小鹏公司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此前,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曾透露,要造新能源汽车起码需要200亿元。
虽然小鹏汽车天使轮就已获得4200万美元投资及600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再加上今年6月,小鹏汽车获得由神州优车领投的22亿元A轮融资。但目前看来,这与小鹏汽车实现量产造车所需要的资金还有很大的距离。
另据小鹏汽车的发展规划显示,今年获得50亿元的融资,将在2018年年初启动B轮融资,届时投前估值100亿元以上。
而模式问题一直也遭遇业内最大的争议。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夏珩曾表示,未来将采用租售结合、长租为主的方式来运营我们的车辆,我们希望更多地出售我们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
“此种模式虽然能够暂时解决小鹏汽车在销量方面的问题,但从长远看来因购车带来的资金压力很可能逐步加大,这也让原本就资本紧张的小鹏汽车雪上加霜。”有业内观察人士对记者分析说。
此外,面对新造车企业推出的产品密集上市,将迎来第一轮的市场考验。如果不能获得消费者认可,那么融资也将难以为继。
BAT公司积极布局下的互联网造车企业接下来将如何破局,对此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