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商银行半年为155万线下小微经营者发放贷款 不良率为0.78%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2-15 18:40:38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朱丹丹 北京报道
在线下商家纷纷拥抱移动支付的趋势之下,不少金融及其相关企业也开始走向了线下。
12月15日,网商银行行长黄浩在沟通会上宣布,6个月的时间,已经有超过155万线下小微经营者获得了该行的贷款。
实际上,早在今年6月,网商银行依托支付宝移动支付,从服务线上“网商”延伸到了服务线下“码商”,推出专为线下小微经营者提供的“多收多贷”贷款服务,让小摊主、个体户也能通过手机1秒贷款。
所谓“码商”,是指不用购置扫码枪等机具,只要一张能够收钱的二维码,就能零门槛接入互联网的一些没有固定店铺的上门服务经营者(路边的包子铺、菜市场的小摊主等),他们形象的称呼自己为“码商”。
“移动支付不仅让‘码商’收款便捷,更帮助线下商业实现数字化升级,基于二维码商业场景和数据,还能让线下经营者享受到更多维的综合金融服务。”网商银行方面表示。
此外,网商银行方面还透露,截止11月底,该行线下经营者贷款的不良率为0.78%。
不良率为0.78%
解决线下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成为许多企业发力点之一。
早在今年 6月,蚂蚁金服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在两周年之际,推出了针对线下小微企业的“多收多贷”服务,只要用收钱码收款,收到越多客人的付款,能贷款的额度就会越高,烧饼店、小卖铺、街边摊这样的小商家也能方便地在网商银行贷款。
数据显示,仅仅6个月,已经有超过155万线下小微经营者获得了网商银行的贷款。其中,双十二期间,该行推出的“码商金融狂欢节”,短短17天就有超过36万码商申请并获得了贷款,超过209万码商开始使用商家专属的现金管理工具“余利宝。
其实,一直以来,无担保、没抵押、缺风控数据,是阻碍传统金融方式服务线下小微商家最重要的原因。
“用‘码’实现线下商家的互联网化后,我们银行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了这些限制,彻底改变金融风控模式。”黄浩坦言。
对此,网商银行资深总监胡晓东也表示,“刚开始探索线下小微企业的贷款时,我们也心里没底。但随着不断的探索,我们发现线下小微经营者用上移动支付之后,能够沉淀下来的部分数据维度甚至比线上电商还要丰富,再结合我们的风控能力和经验,为他们提供贷款服务就有了基础。”
据悉,网商银行及其前身阿里小贷,专注服务小企业10余年,积累了10万+的指标体系,100多项预测模型和3000多种风控策略。而针对线下小微经营者,网商银行创建了多套针对性风控措施。
“这些风控措施能有效识别经营属性、判断交易有效性、预测商家经营能力。”网商银行表示,人工智能,甚至能够在1秒钟内通过转账关系链判断出是个人还是个体经营者,排除虚假交易,并在支付数据基础上结合商圈人流、同类商家经营状况等综合纬度,给用户一个最合理的授信额度。
黄浩还进一步指出,“传统的信贷风控理念往往先把人预设为坏人,但我们从不预设任何一个坏人,而把每个人首先看成是好人,然后用大数据的风控技术把其中少数的‘坏人’挑出去。”这也是该行能够在短短半年服务这么多线下小微商家的原因。
数据还显示,截止11月底,网商银行线下经营者贷款的不良率为0.78%,99.15%的商家都能做到按时还款。
谈及不良产生的原因,黄浩表示,“不良原因是方方面面,中国小微企业平均寿命就是两到三年,所以经营不稳定性加上个人情况复杂性,就会使不良率一定范围出现,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过有意思的是,我们一催收,正常的催收绝大多数用户很快把钱返还。”
解决线下小微贷款的难题
那么,贷款的资金来源于哪里?
对此,黄浩坦言,“我们的负债是多元化的,表内是一般性存款和同业资金,差不多四六开这样一个比例;然后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对接整个银行体系金融体系来服务小微企业,这也是在银监会指导下做这样的工作。”同时按照监管有关规定也会自持一部分相应的证券化资产。
实际上,这几年来,在科技的助力下,金融服务首次规模化触达了这批最小微的线下经营者群体。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2016年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51.6%,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则超过70%。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第三产业大量的个体户、小企业得不到贷款的支持,是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最重要的原因。科技的发展,让金融血液能输送到实体经济的每条毛细血管,渗透到每个细胞,将助力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中国经济结构。
黄浩表示,网商银行积累的服务线下小微经营者的经验和能力也将向更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放,一同在更大层面上解决线下小微贷款的难题。
分析人士亦坦言,对小微、零散、依托互联网展开的服务业活动,传统的融资模式很难适应。而金融科技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通过科技和金融的结合,不仅有效降低了小微群体的服务成本,也能控制风险。更重要的是,在金融服务链条嵌入实体经济的需求过程中,也提升了整体的金融服务效率。在这个方面,上述的“码商”这种服务模式,很好适应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也适应了这类客户群体的需要,充分发挥了科技对金融的助力和改造,让金融可以更好的对这一类型的实体经济提供支持。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