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债券评级机构遭通报批评 2018年信用风险相对趋缓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2-08 21:26:08
实习记者 冯昭 北京报道
债市有序扩容的同时,债券评级机构也愈加受到重视。
12月4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信用评级专业委员会(简称“交易商协会”)就2017年第三季度评级机构市场表现、业务发展动态、评级自律管理以及合规情况进行通报,备受市场关注的债券五大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大公资信、上海新世纪和东方金诚均被点名通报批评,并通报监管部门对东方金诚、大公资信、联合资信给予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罚。
“相对于穆迪、标普、惠誉等国际评级巨头,国内评级机构一是在方法体系、数据积累上存在差距;二是在人才储备上存在差距。”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教授黄勃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评级流程三级审核
目前,国内从事债券信用评级业务的机构主要有10家,其中9家采用债券发行人付费模式,此次被批的5家评级机构均采用这种模式;采用投资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只有中债资信一家。
交易商协会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中指出,调查范围内,被通报批评的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大公资信、上海新世纪、东方金诚5家机构存在经验丰富的分析师占比不高、分析师业务量匹配程度不高等问题。
从评级经验看,从业经验在1——3年的分析师占比最高,合计52.00%,评级经验在3年以上的分析师仅占25.15%,其中大公资信占比最低;从业务匹配程度看,各机构人均业务量26.53个,中诚信国际不匹配程度最高,达到34.55个,大公资信、联合资信和上海新世纪依次是32.79个、24.70个、23.28个,东方金诚分析师业务量不匹配程度最低,为17.33个。
“5家机构占据了国内评级市场的较大份额,但是业务水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黄勃举例说,“比如中债资信通过构建科学先进的评级体系、评级模型,分析师在操作过程中三级审核,在信评上质量把关、风控论证,再对评级质量进行抽查,建立了科学先进的风险控制体系。”
此外,由于中诚信国际和联合资信未给受评对象预留充足的复评反馈时间,导致个别项目未能按时限要求完成跟踪评级;东方金诚因人员疏忽遗漏一家企业的定期评级报告;联合资信存在信评委会议纪要中项目小组成员和评审委员重合、评审会议后进场访谈,合规管理不严谨。
黄勃建议,要使债券信用评级业务流程趋于完善、合格,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及时搜集发行债券的数量,根据数据做出判断;二是对跟踪过程中提供的数据进行有效甄别,尤其是财务数据;三是事后检查是不是有没有完成的事项,并通过另一个部分进行风险控制。
交易商协会还发现,评级机构在信用管理过程中存在档案管理不严格等情况。例如:大公资信部分评级项目流程控制单签字栏未有签名,评级档案材料不完整;中诚信国际个别评级项目档案材料中记录的现场访谈时间前后矛盾,评级流程记录及档案资料管理也存在疏漏。
信用风险相对趋缓
不能否认,尽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距离成熟债券市场仍有差距。
监管部门对评级机构第三季度业务现场检查后,决定对东方金诚和大公资信分别出具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交易商协会就联合资信在评级过程质量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未及时启动跟踪评级等违反银行间市场相关自律规则指引的行为,也给予通报批评自律处分并责令整改。
“穆迪、标普、惠誉都具有一百多年的评级历史,积累了几千个违约案例和数据;国内评级机构发展历史只有二十多年,积累的违约案例和数据也比较少。”黄勃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经验丰富的分析师占比不高,主要是人员流失比较严重,国外评级巨头有十多年经验的分析师不在少数,而对于国内信用评级机构来讲,有三五年评级经验的分析师已经算是好的了。”
那么,随着债券市场发行人、投资人群体日趋多元,在即将到来的2018年,信用评级市场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因为央行执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有所恢复,企业盈利能力好转,2018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会有所减少,相对趋缓。”黄勃说,“信用违约概率较高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在两个领域,一是外部融资环境不好的民营企业,二是资金链紧张的房地产企业。”
编辑:刘春燕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