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国发院:今年GDP增速预计6.8%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1-28 09:47:49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十九大报告发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新信号,梳理了经济发展重点问题,定调了未来改革路线,为经济政策走向提供了重要信息,为中国经济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11月26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7-2018)”报告会,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致辞中如是说。
同时,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主报告《新常态迈向新阶段的中国宏观经济》,报告显示,今年我国宏观经济超预期复苏,但同事提醒,新的经济周期或许尚未到来。
新周期尚未到来
报告预计今年GDP实际增速为6.8%,较2016年反弹了0.1个百分点,名义GDP增速达到11.0%,较2016年大幅提升了3.1个百分点,经济的改善超越市场预期;工业出厂价格出现全面反转,达到6.3%,较2016年反弹了7.7个百分点,工业摆脱了连续55个月的萧条局面;外部环境得到改善,出口增速预计达到7.5%,比2016年反弹了15.2个百分点,进口增速预计达到17.4%,比2016年反弹了22.9个百分点。
“我们已经有九个季度稳定在6.7到6.9这个区间,特别是今年前三季度达到了6.9的水平,明显超过市场的预期。同时,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需求结构看投资的贡献在持续下降,今年前三季度扣除投资品价格的因素,前三季度投资12.2%,而GDP是6.9%,扣除价格以后投资实际增长率已经明显低于GDP增长率,特别是第三季度,扣除价格以后投资是-1.1%,我们长期经济对于投资的高度依赖实际上已经在开始发生变化了,而消费的贡献在稳定的上升,投资主导似乎已经在向消费主导转换。供给结构来看,产业层面制造业的比重在持续下降,服务业比重增加值占比稳定上升,去年是51.6%,今年前三季度52.9%,这种结构的变化,我们对投资依赖度下降意味着经济运行会更加平稳,意味着我们未来结构的变化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造了基础性的条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
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在世界经济同步复苏、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市场预期不断改善等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了触底企稳基础上的反弹,宏观景气、微观绩效、结构调整以及新动力培育都出现持续改善的局面,整体经济呈现“稳中求进,进中向好”的超预期复苏的态势,中国宏观经济调整取得阶段性胜利。
但在消费景气持续保持得同时,投资增速持续回落,预计全年增速为7.3%,较2016年下降0.3个百分点,如考虑价格因素,固定资产的实际增速下滑了5.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没有触底企稳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新周期并没有开启。中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还没有到全面退出的时点。
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没有触底企稳之前,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积极的定位不宜改变。考虑实体经济修复速度将大大慢于虚体经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常态化的速度应当慢于西方各国,渐进的步调应当与市场内生动力复苏的步调具有一致性。
面临新环境
总体来看,2017年中国经济企稳总体上是政策性的、恢复性的,市场力量和趋势性力量还没有企稳,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一些特点,经济企稳但难以快速反弹,稳中趋缓可能是常态;风险有所缓和但警报并没有解除,局部问题可能恶化;结构虽有所优化但仍面临政策退出的冲击。
“三季度以来经济下滑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现在说的都是商品零售额,我觉得未来还是要估一下消费真实的支出问题,因为我们的商品零售额占整个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低了,2017年中国城镇实际消费支出只有4.5%,而其消费结构更为让人感到惊讶,我们的实际消费29%,住房消费现在是22%,交通与通讯占了13%;在整个收入里面,一方面我们似乎看到是储蓄增加得很快,另一方面,中国收入里面有一大块已经处于还本付息,大概占10%,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消费支出里面受到住房挤压的部分,整个收入里面有近40%左右跟住房的高度相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平表示。
在张平看来,2018年经济增长在6.5%的水平,四个季度约为6.6%、6.4%、6.5%、6.4%。
在张平看来,由于今年M2已经降到8%多,明年在11%以上是非常难的。土地的释放也遇到了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这几年我们已经彻底的从土地财政转向土地金融,土地财政是挣钱,土地金融是负债,这方面使得地方政府的负债是非常严重的。此外,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国持续减税,都会对中国整个宏观起到很强的收缩作用。这些都是未来比较严峻的问题。
报告显示,由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还远没有结束,但中国经济新常态却步入到了新阶段。未来一段时期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将面临与过去5年不同的新环境、新问题和新矛盾。经济增速将从“快速下滑的低迷期”转向“稳中趋缓的调整期”,增速换挡的力量将从“趋势性力量”与“周期性力量”的叠加转向“政策性退出”与“趋势性力量”的叠加;结构调整将从“政府主导型”和“外部冲击型”调整向市场主导型和内生主导型的结构调整转变;动力转换将从过去的“政府扶持与市场发展”二元并行的局面过度到“市场为主、政府为辅”阶段,动能转换步入关键期;经济政策将“持续扩张期”步入到“渐进退出期”。
同时,世界经济将过去10年的“长期停滞期”步入到“低速复苏与政策退出期”,中国贸易顺差将从过去的“快速下滑期”步入到“低水平稳定期”,资本账户将从“恐慌性流出期”步入到“相对平衡的波动期”;金融周期将步入下行期,风险释放更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改革将步入攻关期和新制度红利的构建期。改革的模式将从以往简单的“就市场改市场、就经济改经济”转向国家治理体系的全面建构,通过权力重构、行政体系改革和社会改革来奠定经济改革的权力基础、行政基础和社会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行政体制改革加速和社会改革的加速中得到深化;经济发展将迎来“高成本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可能未来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刘元春看来,挑战依然存在,出路在于改革。
“2018年是全面推出新常态新阶段的关键性改革攻坚计划的窗口期。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跳出过去改革的范式,应当从政府体制改革、社会改革等方面进行破题,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打下全力基础、行政实施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市场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消除各种’软约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容。但应当在法执法和规则化进程中为基础性和关键性改革服务,要防止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泛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虚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错失新时期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压倒性胜利和经济企稳的大好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窗口期。”报告显示。
“鉴于中国稳增长取得阶段性胜利、中国经济的韧性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018年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核心应当从’稳增长’适度转向’控风险’基础上的’促改革’。”刘元春表示。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胡迺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平,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闫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郭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戎等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