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如何成为华丽的“中国名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1-27 17:47:29
据报道,中国国务院将于近日公布在全世界最大航运中心--上海建立自由贸易港的计划。与2013年建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相比,自贸港具有资本管控更宽松,免关税和最低限度清关程序的特点。同时,自贸港的面积也更小:大约18平方公里(7平方英里),相当于自贸区面积的15%左右。
黄卫平 黄剑
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中国“新常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现成效以及世界经济复苏显露曙光之际,厚植开放对于促进我国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亟需新开放,对接世界标准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基础之上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能够对中国推进新一轮扩大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引领效应。
对外开放,
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基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对外开放以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为初始起点、以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显著标识、以自贸区和自由港的建设与推动为深化,显示出稳步发展的历程。
从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跨越积累了经验。自1980年通过设立4个经济特区、1984年推行14个沿海城市开放,中国初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轨道。借助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承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以及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实现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良好契机。2013年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示范,2015年相继成立广东、福建、天津等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进一步成立了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开放的力度及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伴随对外开放历程的深入发展,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起成为美国之外的世界第二个“10万亿美元俱乐部”国家。
对外开放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桥梁,是我国制度红利的重要源泉。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活力。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适应了我国内部要素条件及外部国际环境的变化,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倒逼机制,深化了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接轨。上世纪80年代初率先设立的经济特区成为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窗口,借鉴特区经验,沿海14城市开放一举激发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柱。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助力我国成功承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供给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借助入世契机实现了中国强大供给与世界广阔需求的无缝对接,中国制造开始在世界范围崭露头角。设置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降低了市场准入限制,人员、资本、商品、服务在区内的自由流动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效率的提升。正是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对外开放,搭建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桥梁。在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中,中国经济的供给侧与需求侧能够达到更高水平的均衡,扩大产出效应、提升福利水平、增加贸易所得。
全球产业链调整,
“中国制造2025”面临激烈竞争
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昭示了中国倡导自由贸易,适应经济全球化,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的决心和信心。全球产业链当前的变化,其实质是国际贸易及投资格局新一轮的调整。在这一进程中,各个国家全力抢占国际技术与规则掌控的制高点,美国制造业回归、德国工业4.0、日本新材料革命等,彰显出“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激烈竞争。
世界经济日益凸显多极化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产业革命的演变,各国经济发展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相对于上世纪美欧发达国家主宰世界经济格局,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金砖五国的经济总量在2016年占IMF成员国比重为22.39%,灵猫六国、新钻十一国也纷纷加大市场化改革进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审视现有世界经济格局,美国、欧盟、新兴经济体已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世界市场需求增长放缓之际,发达国家酝酿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同时,中国加大了对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制高点的抢占力度。中国时下正逐渐步入世界经济发展舞台的中央,既要韬光养晦,也要有所作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中国需要具备更多的话语权,变以往的被动融入为主动引导。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如何审时度势、推进更为全面开放的经济新格局迫在眉睫。
中国要素投入及投资驱动模式不可持续。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经济增长历程,依靠要素投入、投资驱动形成规模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低成本扩张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保护主义抬头的增长限制,资源瓶颈、环境约束加剧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迫切需求。转向创新驱动模式,实现集约式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实现“质量、效益、新动能”的保证以及新发展态势形成的基石。在全球价值链中,中国产业处于“微笑曲线”的加工制造低端,然而依靠低利润率、高利润量,仍然能够成为世界产业链不可或缺的环节。伴随“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及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旧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已经面临低成本优势的丧失。显而易见,停留在旧有的产业链分工格局将不利于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轨道中稳步前行,在深化、扩大开放中转型调整势在必行。
唯有深化开放才能在世界经济的浪潮中应对搏击。扩大开放、入世红利、制度红利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2014——2016年每年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约占三成,体现了改革开放取得的瞩目成就。然而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趋势抬头,新型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已经受到个别传统市场国家的极力抵制,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调查、贸易制裁屡见不鲜,因而对我国如何推进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冲击的新型开放格局提出了挑战。有鉴于此,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制定新的对外开放方略,在广阔的世界市场中,领航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的健康、持续发展。
于动态变化中,
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宣示中国进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今后我国面对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物质基础在于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中国经济总量稳步增加,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以及净出口的促进作用,仍将是拉动我国经济重要的“三驾马车”。中国新时代的外部环境及内部要素条件均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基础上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以此作为领航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才能不断扩大净出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基础在于对自由贸易港的定位要准。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宗旨在于营造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融合的开放高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自由贸易港建设创造我国境内关外人员、资金、货物、服务完全自由流动的营商环境、离岸运行,并以此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标签”,从“世界工厂”的生产环节扩充到价值链的技术环节、服务环节,以高附加值的价值增值活动吸聚资源并加强辐射,形成产业的纵深发展。对中国外部而言,自由贸易港可以充当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经济外交的“中国名片”,以充分的自由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为营造世界级的开放经济中心奠定基础;对中国内部而言,自由贸易港将成为升级版的区域经济中心,配合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力求形成强大的经济辐射效应。
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关键在于赋予自由贸易港更大改革自主权。深化改革的进程没有终点,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也正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冲击和内部要素条件变化影响所作出的重大改革。中国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简政放权对于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性,处理好政府职能与市场边界是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提升的集中体现。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大包大揽”与市场严重脱节,造成的短缺经济是中国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缩影。时至今日,过剩和不平衡成为我国经济领域更为普遍的现象。仅仅依据凯恩斯理论难免需求不足,继续依靠政府的政策刺激并非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长久解决之道。自由贸易港作为目前世界上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如何充分发挥其市场主体作用需要政府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不错位、不越位、不失位,赋予自由贸易港更大的改革自主权,结合外部市场需求进行自由贸易港的制度改革、管理改革、组织架构改革,是自由贸易港能否获得良性发展起点及循环的关键。
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核心在于以港兴市、以市强国。世界级大都市几乎都是临港而建,诸如纽约、东京、洛杉矶、芝加哥、伦敦等,通过港口贸易带动产业发展,为建造国际化大都市发挥重要影响。中国海岸线绵长,既有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香港等传统港口,也涌现出宁波、深圳、厦门、营口、苏州、连云港等众多新兴港口。2014——2016年全球十大货物吞吐量港口当中,上海、深圳、宁波等港口稳居其中七位,折射出中国货物贸易的巨大规模以及中国港口的天然优势。借鉴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经验,以自由贸易港建设为契机,锻造中国的世界级、国际化大都市,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核心。
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布局在于先行先试,渐进推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全球独树一帜,“摸石过河、杜渐防微”体现了党管经济的科学严密。自由贸易港作为新一轮扩大开放的引领,新生事物在初期与国际接轨必然存在适应期、过渡期,因此有必要延续此前经济特区、沿海开放、自由贸易区等先行先试的优良作法。结合港口货物吞吐量、经济发展及开放水平、地理位置及区域经济影响等综合因素,我国可以考虑率先在上海、深圳设置自由贸易港,进一步促进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城市建设,以及深圳的开放前沿城市建设。同时应该依托香港、澳门的国际化城市发展先行优势,适时组建深港澳自由贸易港联合体,结合珠港澳大桥的功能,发挥港口协同效应,以自由贸易港联合体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腾飞,并为今后更大范围的内地自由贸易港建设积累经验。
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举措在于以港口自身建设为主体、以市场化经营为主导。自由贸易港的本质在于资源流动自由,撤销贸易投资壁垒,从而激发市场活力。赋予自由贸易港充分的改革自主权在于发挥市场主体及经营主导作用,以加强港口自身建设对接国际标准及市场需求。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港口建设:
1.明确自由贸易港负面清单管理范围。在自由贸易区基础上建立升级版的自由贸易港,旨在消除自由贸易港区内的要素流动限制,降低市场准入。采用自由贸易港的离岸经济作法,首先需要确立负面清单的范围和境内关外的管理做法。对于符合我国法律规章制度、不影响我国国家重大战略安全的市场活动可以全面放开,例如离岸金融、转口贸易、加工再制造、国际融资租赁、国际船舶登记、国际中转等业务活动均可以实行无障碍市场准入;同时减少行政管制,例如取消报关完税环节,鼓励商业创新,允许在自由港区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新业态、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提供萌芽、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空间。
2.建立现代化自由贸易港的离岸经济管理体系。深化改革是扩大开放能否达成目标的保障,自由港的管理体制应助力建立竞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通过竞争机制建立现代化离岸管理体系,优化调度系统,运用现代科技及互联网+提供自动化、专业化、智能化服务,提升港口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港口运营绩效。
3.加强自由贸易港港口硬件建设。围绕港口运营的主要业务如装卸、仓储、物流、船舶拖带、引航、外轮代理、外轮理货、海铁联运、中转及水路客运服务等,港口需要进行航道疏通、集装箱码头、货物泊位、中转泊位、滚装泊位、散货泊位、杂货泊位、深水航道整治等多个项目建设,以此延展港口功能,吸引船运,促进港口运输繁荣。
4.注重港口向腹地的纵深延展。自由贸易港不仅仅局限于港口运输,借鉴香港的发展经验,可以由港口向腹地纵深延展到一定范围。通过较大范围的自由贸易港区内要素的完全流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尤其是以先进的制造业带动商业、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服务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目标。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中国新时代需要继续贯彻改革开放总方针,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为契机,引领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中央展现中华民族的风采。(作者黄卫平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剑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