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3000亿元市场规模 天气带来的大生意

作者:马维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1-17 17:52:26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由此也带来一些商机。11月13日,在“为中国气侯智能创新创造市场”专家研讨会上,象辑知源(武汉)科技有限公司金融事业部总经理陈建飞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天气服务在中国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非常迅速,是一片“蓝海”。

3000亿元市场规模 天气带来的大生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夏天去海边玩,结果却连续几天遭遇阴雨天;眼瞅着新茶叶就要收,没想到来了一场倒春寒……如果有商家能够对冲这些天气原因造成的风险,你会不会选择?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由此也带来一些商机。11月13日,在“为中国气侯智能创新创造市场”专家研讨会上,象辑知源(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象辑知源”)金融事业部总经理陈建飞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天气服务在中国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非常迅速,是一片“蓝海”。

2015年10月,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成立,同时发布《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4)》。内容显示,到2025年,包括气象科技服务、气象信息服务、气象装备制造和气象信息衍生金融服务等在内的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将达约3000亿元。

给茶叶上保险

陈建飞表示,目前与天气有关的服务主要有三类,一是预测,二是监控,三是防治。

例如,象辑知源为武汉欢乐谷做的精准天气预报就是第一类。欢乐谷有时会举办一些大型户外活动,但天气预报却说局部地区有雨,具体到欢乐谷有没有则不知道。象辑知源通过气象数据挖掘技术和云计算,给欢乐谷提供格点化的天气预报,告诉他们几点钟有雨,降雨量是多少毫米,这样欢乐谷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避免损失。

第二类,果农经常抱怨冰雹会给果树生长带来伤害,而天气监控则可以提前45分钟告诉他们,冰雹要来了,请提前采取防护措施,这样就能帮助果农们减少损失。

在第三类天气风险防治方面,则有天气指数保险,如风力大小与风力发电的保险、干旱天气与玉米种植的保险、高温天气与大闸蟹养殖的保险,还有台风天气与海产养殖的保险等。

例如,A企业是给B企业提供番茄、土豆等农产品的,由于天气影响,A企业所在区域产量不足,而B企业又不允许用其他地方的农产品替代,结果导致A企业交货不足,被B企业索赔。这样A企业就愿意在货款里拿出一部分钱来购买天气指数保险,以抵御天气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

象辑知源今年刚刚在贵州省安顺市进行了一个合作试点,帮助农户给茶叶上“倒春寒险”。农户只需缴纳80元/亩的保费,一旦发生倒春寒,影响了茶叶收成,就能获得2000元/亩的赔付,这2000元基本就可以覆盖种植成本了。同时,这80元保费中,80%都是由政府补贴的,农户自己只需承担20%,即16元。

陈建飞表示,传统上也有一些农业保险,但它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保障程度不够高,二是赔付的时候会出现“道德风险”。

例如,在云南种植烟草,传统的农业保险每亩地保费50元,赔付1000元,但它只保障暴雨、泥石流等大型自然灾害,对于低温、连续阴雨等“隐形灾害”则没有保障。同时,这些“隐形灾害”对于烟草品质的影响又很大,“原来可能能做大重九的,现在只能做云烟了”,这样农民的收入就降低了。

而关于“道德风险”,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例子:在海南,对香蕉树的保险条款里约定,台风过后,如果香蕉树倒了,就100%赔付;如果树干与地面成40度角以上,则按照40%赔付。于是一些蕉农就人为地把香蕉树全部推倒,这是保险公司所不能接受的。

“如果是从天气的角度进行产量分析,基于不同的灾因,通过一定的数据模型,来关联不同的结果。刮多大的风,就赔多少的钱,这样就可以规避这一问题。”陈建飞说。

其实,天气指数保险的用途还有很多,日本就有著名的“樱花险”,保险公司请专家预测樱花盛开的时间,游客投保后,如果樱花开放日期与预报不一致,导致游客没有达到观赏目的,保险公司将向投保者支付赔偿金。在西班牙,还有“阳光险”,游客投保后,如果在太阳海岸21天的游玩中,有4个白天下雨,保险公司就赔付一半的费用;如果有7个白天下雨,则赔付全部费用。

象辑知源目前也在探索开发洗车险、旅游险等新产品,陈建飞表示,天气服务就好比“食盐”,本身价值并不大,所以要把它与各个行业相结合,做一些行业化的产品,“既要买盐,又要炒菜”。

估值半年翻一番

在陈建飞看来,天气服务最大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如何能有更高的预报准确率,二是如何给客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为了预测得更准确,象辑知源首先与中国气象局合作,获得了官方提供的权威数据,其次还采用欧美技术,进行格点化的预报,最高可以精确到1*1公里。不过,出于成本考虑,目前一般是精确到3*3公里,预测未来1-3天的天气。

在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上,国际上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象辑知源也正在学习。陈建飞表示,他们在选择产品时也比较谨慎,只做基差风险(实际损失与赔付金额之间的差异)在80%以上的。“像是贵州属于山区,山这边和山那边的天气都不一样,做大风保险就做不了。”

目前,中国已出现一些类似象辑知源这样的天气服务公司,同行之间也有了一些竞争。不过,陈建飞表示,这个行业门槛其实挺高的,首先数据来源要权威准确,有些历史数据是不公开的,公开的也存在一些错误,所以需要与官方进行合作,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最核心的还是数据加工环节,怎样把天气数据与各个行业更好地结合,这应该是每家公司着重发力的地方。”他说,“因此,象辑知源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开展了战略合作,因为他们懂农业,我们懂气象。”

政策方面,国家对天气指数保险也是持鼓励态度。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探索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兴产品和服务”。2016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探索开展重要农产品天气指数保险试点”。

在国外,著名的天气服务公司The Weather Company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2016年,IBM斥资20亿美元收购了它的数据服务业务。

在中国,天气服务则仍处于早期,这可能与中国农业的规模分散有关。因为与天气指数保险最强相关的是种植业,国外种植业规模集中,农场主有能力,也有意愿投保;而中国是小农经济,农民自己不愿意花钱买保险。

不过,随着中国土地流转的加快,农业合作社越来越多,养殖业附加值越来越高,天气指数保险的市场也在日益成熟。

陈建飞表示,他们在贵州安顺的“倒春寒险”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大约收了30万元的保费,赔付也是30万元左右,基本打平。合作的保险公司觉得这是一块很好的蛋糕,一是可以撬动当地市场,二是将来做的地方多了,不同地区还可以风险对冲。

“天气服务也是规模经济,做得越多,成本摊得就越低。我们的一套天气风险管理系统,一家保险公司采购了其中‘风险预警、风险监控和风险证明’3个模块,就是百万元的量级。如果还有其他公司采购,成本就能降低不少。”陈建飞说。

他表示,天气服务在中国还是一个“蓝海”。象辑知源2014年成立,启动资金是在武汉华创杯创业大赛上得到的2000万元风投。今年1月进行了A轮2000万元的融资,年中A+轮又融了3000万元,年底还要完成B轮的融资。A+轮的时候公司估值还是3亿元,现在则已经是6亿元了。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