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三次部署“调结构”的含义
本报评论员 徐立凡
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做出了一个重要判断:“部分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这是近期中央政府发出的最强烈的调整经济结构政策信号。明确的政策用语变化表明,实施扩张性经济政策以来,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已经发生明显变化,这一变化反过来要求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有所调整。其实,这样的政策信号在最近的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经连续表露。8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成为会议的主要结论;8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主要议题。8月中旬以来的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尽管主题各有不同,但都贯穿着“调结构”这条主线。其中包括了三个含义:调结构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低碳经济;调结构的同时需要中小企业接过保增长的接力棒;调结构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做起,以图跳出“去库存”——“再库存”——“再去库存”的恶性循环,防止经济打摆子。
从宏观调控的这一变化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中央政府判断经济增长已经由需要努力实现的预期转化为必定实现的前景。这为对宏观经济及政策做出必要评估创造了条件。其次,扩张性经济政策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一些“并发症”已经相当严重。第三,在这种形势下,宏观政策已从“千方百计保增长”改为“保增长”与“调结构”并重。
谁都知道,“调结构”是中国经济升级换代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问题是,“调结构”意味着市场的重新组织和利润模式的转换,我们是否做好了这样的准备?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一转换?是否会因调整而对冲掉保增长的努力?现在是否是调整的好时机?要使调结构由理念转化为行动,必须先回答上述这些问题。
首先,外部环境支持调整经济结构。近来美国经济的一系列利好数据坚定了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美国8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攀升至54.1,比7月份增长了近7个点;此外,7月新屋销售创下10个月新高,较6月增加9.6%;房屋抵押贷款申请也连续增长;以飞机订单领头,耐用品订单激增,创下了近两年最大增幅。美国经济活动重新开始繁荣的同时,欧洲也在苏醒,德国和法国的表现甚至比美国更好。外部环境的改善,意味着中国经济被束缚的出口这驾马车,有可能重新活跃。这将大大降低调整经济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风险。
其次,内部环境要求调整经济结构。扩张性经济政策在保证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恶果。比如,中小企业应得的流动性被高耗能低效益的传统产业占据。按照工信部的数据,到去年底,部分产业产能就已严重过剩。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而国内需求不到5亿吨;水泥产能18.7亿吨,国内需求只有14亿吨至15亿吨;电解铝、煤化工、平板玻璃、烧碱等产能也严重过剩。而现在上述产业项目还在开工上马。重复建设的势头甚至蔓延到了新能源领域。如果再不着手调整,中国经济就会重新走上非理性建设——运动式治理的老路,从而交纳巨额财政和环境成本。
第三,调整经济结构需要的资金支持充裕。由于目前仍处在空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运行期,调结构的可操作性较之以前大大增强。此外,许多中小企业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刷,也具有调整结构的内在需求。实际上,现在缺乏的是明确和坚定的政策指引。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尽管“调结构”的条件初备,但不意味着进程会顺利。“调结构”的政策早已确定,但进展不快,除了此前政策及资源需要全力应对金融危机之外,与经济环境不利于调结构有很大关联。这其中,生产要素分配不合理地过分倾向于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习惯于旧的增长模式是主要原因。因此,在调结构再次被置于宏观政策主要位置的时候,在调结构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的时候,另一项工作必须着手开展:均衡分配生产要素,改变政府传统经营思维。相对压缩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这才是调整经济结构得以推进的真正关键所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