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亿美元达·芬奇遗作现身拍场 《救世主》真假难辨?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1-02 17:13:02

摘要:关于《救世主》的争议,让人们想到了一个困扰中国艺术品的最大问题——真假鉴定到底谁说了算,就算故宫举办的珍品大展,也时而有学者站出质疑某某作品并非是原作等等。即使打官司到法院做出了判决,收藏圈围绕真假的争议依然还会存在。

上亿美元达·芬奇遗作现身拍场 《救世主》真假难辨?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画作在博物馆可见的只有15幅真迹,《救世主》作为达·芬奇遗作于11月在纽约佳士得进行拍卖的消息,引爆了全球艺术圈。这幅拍卖估价1亿美元的《救世主》,其发现之旅也颇具传奇色彩,在被最终认定该画出自达·芬奇之手前,这幅画一直被认为是达·芬奇学生的作品而被世人忽视。如此惊天大逆转,让画作价格飙升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真伪争议。

惊天逆转

有专家认为,这幅《救世主》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二世委托达·芬奇创作的,作品约完成于1500年。谁能想到在60年前,这幅估价1亿美元的《救世主》曾被认为并非出自达·芬奇之手,而是他的学生乔瓦尼·安东尼奥·波特拉菲欧的作品,导致其最后仅以45英镑售出。

此后,这件作品从公众视野消失,直到2005年纽约画商Alexander Parish以1万美元的价格买入。2013年,由3个艺术经纪人将作品以8000万美元卖给了瑞士艺术商人、艺术品运输仓储公司Natural Le Coultre总裁Yves Bouvier。同年,Bouvier转身便以1.255亿美元的价格转卖给俄罗斯亿万富豪Dmitry Rybolovlev。

Dmitry Rybolovlev此次又委托佳士得上拍《救世主》,这位名下拥有俄罗斯著名钾肥企业和摩纳哥足球俱乐部的俄罗斯大亨,在2017年以74亿美元身家位列福布斯富豪榜第190位。同时他也是艺术品市场上的大买家,曾以20亿美元购入毕加索、高更、罗丹、罗斯科、克里姆特等艺术家的38件作品。

至于这位俄罗斯富豪当年为什么愿意以天价买入《救世主》,同这件作品后来被认定为达·芬奇作品有很大关系,主要依据是一个国际专家团队的鉴定结果。2010年底,一个由国际专家组成的团队被召集到伦敦,该木板油画被鉴定为达·芬奇真迹。估价也因此扶摇直上。

但是专家们鉴定的具体依据却不得而知,据了解,当时参与鉴定的专家由于与英国国家美术馆签署了保密协议,所以拒绝对外公布关于此画的细节和发表任何评论。“我们被要求保守秘密,不对外说一个字。我们得出结论,这幅画就是达·芬奇的真迹。”意大利米兰的达·芬奇研究专家马拉尼教授说。

纽约佳士得战后与当代艺术部门主席Loic Gouzer认为,“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达·芬奇画中神奇的力量,就如同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宇宙的起源。”《救世主》与达·芬奇的另一件珍贵的画作《蒙娜丽莎》创作约同一个时期,两幅画有许多艺术家在那时期绘画风格的相似性。站在他的《蒙娜丽莎》和《救世主》前,能强烈地感受到达·芬奇丰富的灵感表现。

至于《救世主》最终将会被谁收入囊中?博物馆还是私人藏家?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透露,已经有买家委托保底,因此此次并无流拍的可能性。

水晶球谜团

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达·芬奇:失落的宝藏》(Da Vinci: The Lost Treasure),讲述了这幅《救世主》发现的过程、如何鉴定和修复的。但仍有业内人士对这幅《救世主》是否为达·芬奇真迹持质疑态度,因为具体鉴定细节未公布,更让真假扑朔迷离。毕竟,“达·芬奇影响巨大,赝品时有耳闻”。

这幅《救世主》曾在不同年代被涂上不同油彩,头发、眉毛都是后来加上去的,使得复原鉴定工作十分艰难。从目前公开报道来看,被认为是专家鉴定依据的说法有画作中对蓝色和红色油彩的使用,与《最后的晚餐》中的使用方法非常相似,所用的颜料与达·芬奇另一幅画作《岩间圣母》所使用的材料非常类似。

而目前最大的争议来自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虽然他并非专业研究达·芬奇,在他出版的传记新书《列奥纳多·达·芬奇》中,艾萨克森质疑了来自《救世主》中的水晶球,“达·芬奇未能画出透过这个透明球体看到的而不碰触球体的物体的变形。”艾萨克森在书中写道。

他认为这样的结果不可能出于疏忽,特别是鉴于达·芬奇在创作《救世主》的同时正在对光学进行研究,探索了眼睛是如何聚焦的。达·芬奇非常清楚,他可以通过使前景的物体更加清晰的方式创造出三维深度的幻觉,正如画中耶稣举起的那只右手,“仿佛手正在移动并给予我们祝福。”

毕竟,艺术家曾经花了无数个小时来研究光线是如何运作的,在他笔记本的页面上留下了以不同角度反射的光线图。艾萨克森觉得画中这一“令人费解的异象”是否是“列奥纳多一次不常见的失误,或主观意愿上不情愿将艺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

Artnet则在报道中了解发现,许多其他来自达·芬奇同时期艺术家的《救世主》绘画也并不颠倒镜像。一些球体像达·芬奇的画里一样清晰,而另外有一些球体里还绘有山景。

艾萨克森自己似乎也无法得出明确答案,他在书中写道,“我猜测列奥纳多清楚地知道(扭曲的正确描绘),但是他选择不去那样画它,因为他正试图巧妙地为基督和他的水晶球赋予奇迹般的品质。”

真假谁说了算

关于《救世主》的争议,让人们想到了一个困扰中国艺术品的最大问题——真假鉴定到底谁说了算,就算故宫举办的珍品大展,也时而有学者站出质疑某某作品并非是原作等等。即使打官司到法院做出了判决,收藏圈围绕真假的争议依然还会存在。

早在2008年,一位上海收藏者在一家大拍卖公司以230万元竞得吴冠中画作《池塘》,之后经吴冠中本人认定该画系伪作,收藏者随即将拍卖公司和卖家告上法庭。然而,由于不能证实拍卖公司及卖家事先知晓该画作系赝品,法院根据《拍卖法》免责条款驳回了收藏者所有的诉求。

当年这场假画官司曾在收藏界引发地震,因为当时人们还不太相信大拍卖公司的高价拍品竟然也会出问题。而近几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深度调整,高端高价拍品在拍卖市场上所占份额比重越来越大,天价拍品真伪争议也变得层出不穷。

最为轰动的当属那场关于《功甫帖》的真伪论战。2013年9月,刘益谦从纽约苏富比将拍品苏轼《功甫帖》以5000多万元购回。随即,《功甫帖》遭到上海博物馆3位书画专家公开发文称其为伪作,对此刘益谦很快做出回应,坚称《功甫帖》为真品,并找来其他博物馆专家、收藏家提供观点支持。

这并非《功甫帖》之争特有的现象,实战派和文博派专家的话语权之争背后牵扯的是利益分配。在收藏市场上,一些藏品背后往往依附了太多的利益纠葛,比如艺术品买卖、信托、抵押融资等直接收益,比如话语权、鉴定权、声誉价值、机构价值等间接利益。

艺术市场评论人周峰认为,在当下的收藏圈,听到对一件藏品真伪的纯粹学术性评判,不掺杂任何其它因素,似乎变成一件很难的事情,特别是当这件受争议的藏品背后是大价钱、大藏家、大公司时,即便有这样的学术性判断,其幕后真相能被公众知晓和认可,似乎也非易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