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收单外包整顿升级 倒逼收单机构转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朱丹丹 北京报道
监管部门对银行卡收单业务外包市场的监管越发严格。
10月中旬,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下称“支付清算协会”)下发了《银行卡收单外包服务机构评级指引》(下称“评级指引”),要求按照经营规模、业务情况、风险情况等考核内容对银行卡收单的外包服务机构进行年度分类评级,其中对外包服务机构的评级为A(A+、A-)、B(B+、B-)、C(C+、C-)、D、E等5类8级。
“若严格执行该评级指引,当前大多数外包服务机构或将被归入D、E 类。”中金公司分析师张帅帅分析指出。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评级体系的引入将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尤其会加速尾部外包服务机构的淘汰出局,不过效果的体现是个长期过程。
实际上,这两年来,监管部门在规范银行卡收单外包业务方面的动作频频。比如2015年7月,央行出台了堪称史上最严厉的收单管理通知——《关于加强银行卡收单业务外包管理的通知》等等。
“针对外包服务商的评级还是第一次。”支付圈人士坦言,这预示着,监管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管理将从对支付机构的整顿规范延伸至对下游外包服务商的整顿与规范,从而形成穿透式的强监管。
外包服务机构评级划分5类8级
所谓的银行卡收单外包服务机构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接受收单机构委托,承办银行卡收单非核心业务并提供相应服务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
“银行卡收单外包业务抽查工作”、“上线运行了银行卡收单外包机构登记及风险信息共享系统”……监管部门对银行卡收单外包市场规范的动作不断。早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银行卡收单外包业务专项抽查,并对多家银行和支付机构进行了处罚。
支付清算协会在今年上半年的《关于银行卡收单市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指出,“仍然有部分收单机构在利益驱使下,通过套码、系统化变造交易等手段、方式获取不当利益,甚至放任外包服务机构从事收单核心业务。”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10月中旬,支付清算协会发布了上述评级指引,涉及到银行卡收单外包服务机构的评级机构、评级程序及标准、评级结果等。其中,对外包服务机构的评分分为直接评分和综合评分两种,而根据综合评分结果,又将外包服务机构评级分为A(A+、A-)、B(B+、B-)、C(C+、C-)、D、E共5类8级。
本报记者注意到,评级指引第十六条和十七条提出,外包服务机构在评为C类又出现“切机等抢夺商户累计到5户以上9户以下”等情况直接评为D类;而在D类基础上又出现“截留商户资金进行二次清算”等现象的则直接评为E类。
“本次评级指引聚焦‘切机’抢夺商户、伪造/推荐虚假或违法商户、截留商户资金进行二清等违规行为,这些外包服务机构依照情节轻重将被直接判定为D/E 类。”张帅帅表示,若严格执行该评级指引,当前大多数外包服务机构或将被归入D/E 类。
薛洪言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评级体系的引入将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尤其会加速尾部外包服务机构的淘汰出局,不过效果的体现是个长期过程。一方面在于外包服务机构与收单机构的合作存在历史渊源和黏性,有一定的转换成本;另一方面则在于评级本身也是动态调整的,有改错的机会,也有缓冲的过程。所以,整体来看,评级体系的引入会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但不会带来行业格局的剧烈变动。
上述评级指引亦提醒称,对于D类和E类外包服务机构,收单机构应在确保商户服务延续性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考量并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
不过,由于收单业务存在层层转包的现象,很多执行层面的工作更多的是由“二代”、“三代”们操作。
“对于这些大外包商体系下的小代们,是否适用于本次评级通知中尚未明确。”上述支付圈的人士坦言。
此外,上述评级指引第四章还提出“评级结果共享”,即“收单机构可通过系统查询外包服务机构的评级结果”。
对此,张帅帅认为,在评级结果共享、报备监管部门机制下,业务开展举步维艰,逐渐被银行卡收单机构所摒弃。唯有综合能力突出、规模效应显著的大型服务商更容易满足监管要求,从而在行业洗牌中扩大市场份额。
倒逼收单机构加速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评级的引入,一方面加速尾部外包服务机构的淘汰出局,一方面也倒逼收单机构加速向综合支付服务商转型。
“对于收单机构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上述支付圈人士表示,通过评级指引梳理外包服务机构的质量,风险信息共享则能加强机构之间的联防联控,最终外包服务机构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更多帮助收单机构更加合规、高效地开展业务。
对此,张帅帅认为,从收单机构角度来看,收单机构由追求流水增长向提供综合服务转型。短期看,在劣质服务商退出市场的阵痛期,对过于依靠服务商开拓新商户的中小机构或有所冲击,拥有直营团队的大型收单机构(如银联商务)则将受益;中长期看,收单机构正逐渐从单一收单服务商向综合支付服务商转型,而行业整肃有利于POS 贷、企业理财等增值业务的开展。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在监管趋严和竞争加剧的情况之下,这几年,不少收单机构已经开始以支付为入口提供增值服务等,推动自身转型。如汇付天下早在2014年下半年完成自己从支付到综合金融的转型,将原有的汇付天下业务整合成立汇付数据、汇付金融、汇付科技3家子公司,分别聚焦于支付、理财、账户托管等领域;快钱也早就搭建金融服务平台,面向正规商户提供POS贷、理财类以及会员管理类服务等等。
“部分支付机构开展了POS贷、保理等业务,为商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还可获得收单手续费之外的额外收益。”上述支付清算协会的报告中亦曾表示,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收单机构逐渐从单一的收单服务商向综合支付服务提供商转型,收单市场活力得到有效释放。
根据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182家收单机构共处理收单业务713.90亿笔,金额76.50万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和47.17%。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