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松动激发群体性冲动 外资PE抢攻上海滩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付刚 北京报道
看好中国市场的外资PE(私募股权基金)们,正在8月的高温下接二连三在上海滩拉开进攻的架势。
《华夏时报》记者8月中旬采访获知,一批国际PE均获批在上海成立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而随着上海相关政策的不断松动,未来一段时间,这些国际PE巨头们在中国市场的争夺,还将更为激烈。
外资PE抢滩上海
8月17日,里昂证券有限公司与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盛集团”)签订双方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共同设立资产管理公司,新公司名为“国盛里昂(上海)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地在上海浦东。
根据协议,里昂证券和国盛集团将共同成为新公司的并列第一大股东。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获知,里昂证券与国盛集团将以新公司为平台,共同发起设立一只人民币基金,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两个股东将会投入50亿元左右资金,其中国盛集团投入10亿元。
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国盛集团是在2007年9月由盛融、大盛公司成建制合并重组而成的国有独资投资控股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亿元,拥有上海建材集团、上海家化集团、上海蔬菜集团等6家子公司,并参股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光明食品、上海农商行等公司,同时,下辖棱光实业、耀皮玻璃和上海家化3家上市公司。
里昂证券是法国农业信贷集团的企业及投资附属机构东方汇理的辖下机构,业务涵盖经纪、投资银行和私募股权投资,于1986年创办,总部设于香港。
一中一西两家公司为何会有设立人民币PE的冲动?
里昂证券亚太区副主席兼中国区主席吴长根向《华夏时报》指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环境的不断成熟和多个产业整合的迫切需求,将为人民币PE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正是出于进入这块市场的考虑,双方有意合作设立PE。”
里昂证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施立宏则向记者透露,新公司的设立实际上也是里昂证券在华业务形式上的有效补充。
“未来,这只人民币PE基金将投资于具有良好投资收益潜力的行业,包括可再生资源、绿色环境、消费行业等,并将优先考虑投资有助于上海市或与上海市发展相关的项目。”
政策优惠引群体性冲动
令人关注的是,国盛里昂仅仅是近期人民币PE在上海群体性崛起的一个缩影。
继今年4月国务院宣布将把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后,上海浦东随即宣布将首次尝试允许外资投资公司以“股权投资管理企业”身份进行合法登记注册。而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最近的公开表态,更将外资胃口“吊了个十足”。
方星海透露,上海已向外汇局申请,建议取消对在浦东注册成立的境外PE公司的资金使用限制,同时建议将本地注册成立、主要在中国融资的外资PE划分为境内投资者。
更让外资PE动心的还有,目前上海对本市PE收缴的公司税税率在35%以下,而针对非执行合作伙伴所征收的资本利得税税率则为20%,且分析人士认为,相关税率仍有继续下调的必要。
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得不少外资PE摩肩接踵地向上海提交设立人民币PE的申请,而最近一周,四家外资均宣布已获批在上海成立人民币PE。其中,除里昂证券选择合资外,其他三家外资机构都是通过新成立的全资子公司来降低在中国募集和部署资金的难度。
8月14日,第一东方(上海)投资管理公司宣布设立人民币PE,其股东为港资第一东方投资集团。第一东方董事长诸立力透露,将在未来12个月成立3只不同概念的私募基金,将分别专注环保、中小企及基建,暂定每只基金募集约20亿元,集资对象主要是内地的机构投资者。
同一天,百仕通集团(Blackstone Group LP)也宣布将在浦东设立首只地区性人民币PE——百仕通中华发展投资基金,募集约50亿元人民币,以浦东及上海周边地区为重点投资领域。
稍后的19日,普凯投资基金公开宣布,已获在上海设立子公司的许可,它们将会设立两只人民币PE,融资规模为15亿元。
国际巨头争夺战打响
显然,在中国政府对引入国际PE巨头、提升本土PE专业水平的政策愈加开放的背景下,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对于中国PE市场的争夺战已悄然升级。
EZCapital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二季度,中国市场有36家投资公司募集设立新基金,涉及金额达925.77亿元人民币,募集规模与上一季度相比,出现大幅增长,增幅达到522%。
在EZCapital研究员耿扬看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二季度中国经济回暖现象更加明显,人民币基金特别是中小基金开始大范围活跃。
与此同时,PE的投资规模在7月份有了明显增长。
EZCapital数据显示,2009年7月,中国市场已披露53家公司获得投资,披露金额438.48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67.30%。在7月,还发生了22起战略投资事件,涉及金额277.79亿元人民币,是6月份投资金额的10.21倍。
“这些项目背后不少都有外资PE的身影。”一家港资PE的投资总监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说,从今年PE市场的情况看,外资PE渐趋活跃。
目前,国内PE行业主要由两大阵营主导。其一是外国知名的投资集团,如美国凯雷集团,但外资的身份令其活动受到很多掣肘;另一阵营是官方色彩浓厚的本土PE,例如以天津为基地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决策不免有政治考虑。此外,还有大大小小游走于法律边缘的民间PE。
“由于外资身份令不少海外巨头都觉得在中国投融资不便,因此,此前它们的活跃度受到一定的限制,但随着上海等地政策松动,不便已开始变得能够解决,因此,我们预计,未来国际PE巨头在中国市场的争夺将趋于激烈。”这位投资总监预测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