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海外之带着品牌走出去

作者:马晓霖 李靖云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7-11 17:15:05

摘要:央企和民企应该联合起来,“一带一路”才能搞得有声有势。

中国企业在海外之带着品牌走出去

1450748402040.jpg

马晓霖 李靖云

中国企业走出去,最终是产品走出去,而产品走出去,最后就是品牌走出去。当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但是让人尴尬的是,我们也是最大的中间商贸易国。中国产品更多是以中间商销售的形式出现在国际市场的。那么如何带着品牌走出去呢?本期“中国企业在海外”之七,国际问题专家、宁夏卫视《解码一带一路》主编马晓霖专访了中国卫浴品牌阿波罗。与很多“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不同,阿波罗是带着品牌一起走出去的,这让他们在面对“一带一路”新机遇时,显得更有底气。或许他们的经验能够给其他中国企业一些启示。

品牌走出去,才能支撑企业持续发展

马晓霖:我们看阿波罗这20年发展特别成功的一点,就是在海外打得特别响,铺得特别开。那么咱们是怎么开始在海外发展市场的?

陈志雄(阿波罗卫浴董事长):我们公司是从1997年开始做出口贸易的。那时候广东省政府就组织我们一些企业去东欧、俄罗斯参加一些贸易洽谈会。我们第一次在莫斯科参展,产品就受到欢迎,也从此开拓了我们公司的出口业务。到现在为止,我们公司产品出口的国家大概有30多个,包括中东地区的伊朗、沙特、迪拜、埃及等等。

马晓霖:我了解到中东是你们的第二大市场。

陈志雄:对,中东这一带的卫浴产品市场基本上都是我们的。我的观察是,中东人对中国比较信任,不像对西欧国家有那么多挑剔。经过这些年,他们已经比较认可我们的产品,相信我们的竞争力,而且我们的价格要比欧洲产品便宜得多。我们在沙特的专卖店有4000多平方米,沙特王室的很多人都是用我们阿波罗产品。

马晓霖:看得出阿波罗这个品牌打出去是比较早的。那么从咱们企业的整体发展来讲,走出去对我们企业的成长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陈志雄:走出去,第一个是给我们企业开拓了眼界,能够到国际市场去拼搏,也对我们自己管理品牌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多年来,通过和一些国外经销商以及生产厂家合作,我们学了很多东西。中国产品要做得好,首先第一个就是一定要专注,对产品精益求精,从它的工艺、生产、设备、品质和设计,每一步都要把它做好,这是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马晓霖:这就是我觉得了不起的地方,从简单的仿造、制造贴牌到自主创新,最后从技术上、理念上、标准上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甚至超越。那您认为带着品牌走世界、闯世界,对一个企业的进步发展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

陈志雄:中国企业走出去很多,代工贴牌是我们主要的模式。但实际上唯一能够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东西,就是你的品牌。我们在俄罗斯市场,卖得比科勒还好,为什么?第一,我们进俄罗斯比较早,我们品牌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比他们强,我们的产品品质和价格也富有竞争力,这是他们市场公认的。所以我们一直坚持打我们自己的品牌,现在我们公司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出口产品都是我们自己的品牌。

马晓霖:那么从设计,从技术层面,咱们品牌的国际化程度如何?

陈志雄:我们每年一次在法兰克福的展会上,都要和其他品牌进行交流,我们也请过意大利的设计师来帮我们做卫浴产品设计。同时我们也根据不同地区的一些不同需求来做设计,包括法国、英国还有意大利一些厂家的产品,有些都是我们帮他们做设计。所以,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化方面的工作,我们在不断地进行着。

央企民企联手,才能真正走好一带一路

马晓霖:您属于中国产品和中国品牌走出去的先行者,应该说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您就走出去了。那从您这样一位富有海外开拓经验成功企业家的角度来讲,您认为中国要成功实施一带一路共同发展愿景,从政府、从企业方面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陈志雄:事实上我们走出去那么多年,更多的也是瞄向“一带一路”这些国家,他们都是我们长期的出口地区。从我的经验看,目前政府的策略很对头。首先是央企打头阵。我们有很多大的基建项目,比如铁路建设,一般的民营企业是做不了的。央企打头阵,其它企业才能跟进,互相配合。我认为像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这样的项目越多,我们开拓的机会就越多。我们的企业也可以在外边的市场,推动跟当地企业的合作,参加当地政府的项目。

马晓霖:实际上我理解“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一个品牌建设的过程。从品牌建设的角度来讲,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加,大量的中国国企,比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都进入了世界500强,但我们民营企业进入的还不太多,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陈志雄:央企走的路线和民企不一样。央企有强大的实力,有品牌效应,还有国家在项目上的一些支持。民企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更重要更注重的是如何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产品。比如说我做浴缸,我就把浴缸做到最好。另一方面,要注意控制成本,学会与当地贸易商交流,把自己的产品最终打入当地市场。

马晓霖:在您看来,我们民营企业去“一带一路”打拼的话,我们存在哪些弱势?

陈志雄:第一是缺少人才。比如说我要在伊朗设厂,谁去当厂长?谁去管技术?这个人才不但要懂得生产,要有语言方面的能力,还要有沟通管理方面的能力;第二还要有资金。你要去外面的话,比如说你要建厂,你的资金从哪儿来?民企融资是非常不容易的。民企走出去,当然还要考虑与当地的融入度问题和安全的问题。那么还有一个,当地的市场需求也要充分了解。特别是投资建厂,我的产品在当地能否消化掉一部分,这个很重要。比如我在埃及建厂,当地起码能够消化掉我的一部分产品,然后再扩大市场,这样整体的出口前景就比较好。“一带一路”上的市场,劳动力的成本会比较低一些,那么产品的配套能力就是关键了。比如说你是做成衣的,它需要配套的产品就不是很多,衣料、扣子、线这些比较简单,但如果说你要求配套的这个产品跨度比较大的话,那就肯定要认真考虑了。

在我看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央企更适合做码头、铁路、桥梁这些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在“一带一路”上,只有央企做的大项目,没有小的项目也不行,因为老百姓关心的是到底我能买到什么好东西,买到什么便宜的东西。所以我说央企和民企应该联合起来,“一带一路”才能搞得有声有势。

(《解码一带一路》是宁夏卫视创办的一档高端访谈节目,节目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内容,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所涉及的热点尤其是经济与贸易投资热点问题,与世界各国、不同行业的嘉宾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各种讯息的组合、不同观点的交锋,为人们呈现全球化背景下最真实、客观、全面的“一带一路”图景。作者马晓霖为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解码一带一路》栏目主编兼主持人;李靖云为《解码一带一路》栏目执行主编,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