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海蓝:数据整合带来完善“列车时刻表” 揭秘传统贸易背后的数据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7-08 20:55:35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波罗的海指数起伏难辨,但长期低迷的中国海运业终于有了应对办法。
近日,中国首个航运互联网产业基地落户陆家嘴。同日发布的《2017中国航运互联网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国际货物的80%通过海上运输进行,中国外贸出口货物的89%由海运完成。航运是建立经贸合作关系的基础,是促进互联互通的载体。海上运输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技术革新对行业的影响从未停止,信息化技术革命将互联网带入了航运业。在航运业面临着市场低迷、运力过剩以及需求疲软的考验的当下,“互联网+航运”的模式冲击着传统航运业,促使航运业升级转型。
报告指出,应该加快建立“航运互联网生态圈”,通过“互联网+航运”来改变传统航运行业模式,以有效解决航运各环节中的相关问题,帮助航运业实现转型升级。从长远来看,航运互联网生态的构建是一个价值沉淀过程,需要通过船公司、货代、航运互联网平台等多方共同努力,依托政府、行业共同搭建的载体,建立互通、互助、互信的航运互联网生态体系。
作为陆家嘴航运互联网专委会的发起单位之一,亿海蓝相关负责人介绍,航运信息产业化发展,让身处航运信息服务业的企业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获得海量的航运数据。航运数据主要来源于海运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海量信息,包含船舶航行信息、货物流动信息、港口装卸信息、海上气象信息、海上航路信息和车辆运输信息等。这些航运数据相互关联通过大数据的处理、加工和展现方式,打造透明的海上货物运输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的方法和思维,能够提升海运服务效率。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通过依赖船舶强制装配的、用于海上避碰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亿海蓝能够追踪全球范围内的所有船舶的动态,这些信息包含船舶的身份信息(船名、呼号、MMSI、IMO、船舶类型、船长、船宽)、动态信息(船舶航向、航速、经度、纬度)和航程信息(船舶状态、吃水、目的地、预到时间)。目前,亿海蓝每天能够收到14万条船的1亿条位置数据,在港口附近,平均每2分钟船舶就会更新一次位置信息,在远海地区平均1-2个小时有一个位置更新。
港口是船舶航行和货物运输的中转站,港口数据构成了航运大数据中最重要的一环。亿海蓝的港口资料覆盖了全球范围内的1万个港口,包含港口的位置、范围、装卸货能力、水深、航道、引航等经营信息,是进行大数据挖掘的基础资料。
此外,船舶档案、海图数据、航线数据、货物跟踪、船期数据等,共同构成了航运大数据的数据库,由此可以推导出时间、货物到港量等重要信息。船队的经营者通常会提前1个月对外公布自己的航线和船期情况,以便货物委托人能够准确、高效的安排自己的海上运输计划。目前,亿海蓝大数据搜集了全球60家航运公司的船期并做到实时更新,覆盖全球98%的国际航线,船期信息包含船舶经营人、船名、航次、预计到港时间、预计离港时间、中转船舶、航程时间等,类似于给货物运输领域提供“列车时刻表”。
据了解,海运行业细分下的物流作业,周期长、环节多、业务关系错综复杂,亿海蓝着力打造了集装箱物流各信息系统间互联互通的协同产品——ElaneLink,向上链接货主、货代,向下链接车队、司机、码头、船公司,推动物流参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在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的同时,满足客户精细化运营的需要。
通过深度数据挖掘,实时计算全球船舶、港口、货物之间的时空关系,运用大数据构筑的相关模型,可以对大宗商品运量和流向、港口吞吐量等作出精准预测,以全球化的国际贸易运输为研究对象,对宏观经济的真实运行和大宗商品的供需情况等进行分析,对金融期货投资决策提供关键依据,同时能掌握供需平衡情况,预测和识别价格波动,还在航运保险定价、运输方案优化、船舶燃油市场分析等诸多领域带来重要创新。
通过多年的经营,亿海蓝掌握了丰富完善的船舶航行数据,具有深厚的采集和挖掘能力,在海运大数据市场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亿海蓝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是对大量冷热数据与复杂的层次关系进行处理的基础。据悉,通过旗下快舱网、i跟踪等众多业务线条,海运贸易运输的数据链条已逐步被其掌握,未来将有更多关于航运大数据的产品和服务。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