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匠人文化或凭借独特网络平台模式加速复兴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7-08 16:04:14
“个人崛起与匠人IP研讨会”上,从历史与现实的坐标系,从匠人文化所涉及的经济、科技甚至哲学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报特约记者 米方 北京报道
匠人精神历来是一国经济社会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内在动力。匠人精神是一种文化。
中国匠人文化复兴的时代正在到来吗?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经济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教授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的激发,需要精准的、大规模的匹配机制,这在中国正处于初始状态。
匠人文化尚未真正回到神州大地。
中国匠人文化的复兴,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其复兴的充分必要条件究竟是什么?匠人文化如何变成当今中国的一种时代精神?众多专家学者和匠人,7月7日在北京一个名为“个人崛起与匠人IP研讨会”上,从历史与现实的坐标系,从匠人文化所涉及的经济、科技甚至哲学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更特别谈到了创立独特的互联网平台模式,对匠人文化复兴和匠人经济繁荣将发挥的重要作用。
“过去,劳方和资方只能按照二八利润分成;未来,这一比例将被反转。过去,个人依附组织创造最大生产价值;未来,匠人要为自己而工作。过去匠人被平台剥削,平台占大部分的利益;未来,借助云间工作站,平台将仅仅作为匠人施展技能的载体,匠人将充分的获益。”春申科技首席科学家及云间APP创始人黄柳青博士介绍说,云间工作站将致力于发掘独具才能的匠人,激发个体创作动力,激活城市生产活力。他认为,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更强调“作为个体的匠人才是生产创作的核心”,让作为个体的匠人从幕后走到前台,而平台只为更好服务于匠人的创作活动。“云间工作站是对劳动力的二次解放,是对传统利润分成模式的一次颠覆。”黄柳青解释说,云间工作站将为匠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主要包括IP定位、基金支持、知识培训、资源连接、技能推广、代理、线下七大服务项目。云间工作站有别于其他同类竞品的地方在于,工作站具有一整套以“意图营销”为核心的营销平台。具体来说,工作站将借助跨平台推广和大规模协作,将匠人的创作技能推广出去,实现与资源需求方的有效匹配和融合。
黄柳青强调,他所定义的匠人具有一定的门槛,是指那些具备出众才能、获得服务对象较高认可、并能独立发挥技能的人才和技工。“无论你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普通人,还是已经具备一定声望与财富的匠人,通过云间APP,你的才能将会寻求到更多支持和扩展。”
黄柳青关于云间工作站的构想,引起与会者强烈兴趣,认为云间工作站是一个具有颠覆性、前瞻性的创意,可以更好的帮助个人打造具有传播力的内容,并通过上下游对接,为个人创作营造全新的工作生态,解决个体推广的痛点,云间工作站的模式有益于互联网时代工匠文化的复兴。
互联网专家方军评价说,互联网领域总是更高效的平台取代相对低效的平台,这样的平台有更高的匹配效率、更大规模的经济效率,有更高的发展速度。他预料未来互联网有可能是平台和匠人两者相互结合产生的新事物。吕本富也表示,提倡个性化产品,提倡匠人文化,丰富知识生活,没有大规模的平台作依托是不能完成的,互联网时代,个性化的需求和供给,需要精准匹配的平台服务。北京大学教授陈少峰也认为,匠人的个性化产品如果有了好的匹配平台,垂直的频道组合,可以带来大量粉丝,形成非常有效的低成本互助营销。
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曾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一位退休干部,担任过职业能力训练中心主任,长期负责工人的技能培训。他表示,虽然政府部门过去举办了多次世界技能大赛,但工匠始终还是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他一直不认为民间有力量聚焦工人的技能,所以云间网站平台把注意力投注于匠人技能,这让他觉得很意外。
他表示,政府一直在推动技能人才培训计划,但推广起来非常困难,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实际很难提高。国家这些年已经比过去重视多了,比如有政府特殊津贴,那都是给知识分子的;这几年也有给工人的,每年有400个工人可以获得国家的特殊津贴。攻克航天火箭“心脏”焊接技术难题的,是个叫高凤林的由技工学校培养的工人,他竟有90多项焊接技术创新,国家发现了这个技能人才,解决了航天飞机的大问题。陈宇说,单靠国家的力量来推动匠人技能提高可能比较单薄,而民间有无力量来推动,还需观察。但陈宇认为,区块链可以作为匠人技能认证的重要方式,加以推广使用。
原IDC中国区总裁郭昕的观点是,当今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某个具有独特创造力的人的个性,就是其最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这种个性如果假以一个非常好的网络平台,甚至可以吸引整个人类之欢心。
国家广告研究院研究员马旗戟认为,匠人经济建立于匠人精神基础之上,是通过匠人的生产依托于现代科技生产方式所完成的平台化分享型小微参与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全部总和,这样的平台使得每个人作为主体,都有可能参与或追寻一种价值实现。
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张晓峰强调说,任何一个平台,任何一项合作,最核心的机制或游戏规则实际上首先是构建一种信任关系;其次一定是各有技术,参与的主题或大家的诉求多元,能够去体现的价值和获得的体验也千差万别。他认为,各得其所,这是进行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设计,非常重要的的基本规则。张晓峰认为,云间是云创平台,也是一个分享经济的协同平台,集聚智人匠人,集聚接口者,集聚一些个性化的定制者,做精准的匹配,这样的IP,才可不断去放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