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应承》女主戴玥:让梦想照进现实
陈雅
说起戴玥这个名字,大家或许并不熟悉。所以希望通过下面这段文字,希望让你了解这个独立向上的姑娘。戴玥,杭州人,中央戏剧学院12级导演系本科毕业,在两部未上映的院线电影《应承》及《纠纷》以及下半年将在央视上映的抗日红剧《风铃渡》中担任女主。听了这些,你可能会想,哦,一个刚出道的小演员。但是在同她的交谈相处中,笔者在她身上感受到了大部分“小演员”不会有的稳重和睿智。因此也不讶异于当很多“小演员”都往大制作的商业电影里挤的时候,戴玥却在一出道就选择了出演一部可能不会出名的文艺片。
学导演让我的视野更开阔
初见戴玥是在她的一场娱乐采访通告上,白衣牛仔黑发,很清纯的学生打扮,牛仔裤穿在她的身上,却多了一份干练与清爽。面对镜头和女主持的提问,戴玥并不慌乱。“其实我一开始就是想考表演的,导演和表演都考了,也都拿了合格证,只是导演的专业分数更加高一点。我权衡了一下,在中戏学导演也要学表演,学的反而更多,声台形表也都要学。而且学导演,我的视野会更加的广,你会更加全面地去看一个剧本,去看一个角色。这样对我来说反而是更好的,不会拘泥于一个角度,会看得更全面,发展也更加全面。”戴玥坦诚地回答了我关于导演变演员的提问,正如她所说,学习导演的相关知识,的确能拓展一个人的视野、加深一个人的内涵。导演一定能成为一个好演员,而演员很难成为一个好导演。因此从导演系的学生变成一名签约演员,戴玥并不是自己突发奇想,也不是偶然被星探挖掘,而是在早早地明确自己的爱好后,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被问及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喜欢表演的时候,戴玥拿出了一张小时候的照片。
“其实跟我小的时候有关系,我妈妈是话剧团的演员,然后我是剧团长大的孩子,就是特别小的时候,我妈妈在台上排练,我在下面写功课,她们台上忘词儿了,我还能替她们接上来,然后她们的演出基本上也都看过。主要就是觉得很有意思,演戏这个东西吧,它有一种魔力,就是会让你特别想要去为它付出。”或许是被流光溢彩的舞台所吸引,或许是被一到台上就变成另一个人的妈妈所感染,表演在小戴玥的心中成了一件有魔力的事情。
从儿时不懂事时单纯喜欢扮演到初中时明事理之后正式把学习表演列为目标,艺术家庭长大的戴玥是幸运的,但更是理智的。不会被家长强迫着盲目地追求主课的高分,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并为之努力。笔者在这儿并不是鼓励大家抛弃主课去发展艺术,而是当你确定自己真的喜欢艺术或者别的什么,它就值得你去为它付出。不然的话,还是得好好学习主课,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分是进入高等大学的敲门砖,也顺其自然地成为属于更高素质人群的舞会入场券。
理解是表演的基础
如果没有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专业知识,戴玥可能还是一个空有对表演的喜爱却难以实现这项艺术的小姑娘。大学期间,戴玥参加最多的是话剧演出。可能是与儿时深受母亲的舞台表演的影响有关,话剧表演的夸张与释放更加吸引她。“舞台的表演就是要夸张,可能你在平常生活中表示惊讶只是张个嘴,但是在舞台上观众离那么远,你就这样一下,没有人看得见。所以刚开始来到镜头前表演的时候特别不适应。”
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在话剧《大师与玛格丽特》中饰演猫的经历。“那个猫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它是一只化成人形的猫,但是她有时候会变成一只猫。这就需要先做动物模拟,就是要学猫的样子,但是我们家只养狗,其实我还挺怕猫的,不是特别喜欢,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对我来说特别的难,我就经常去宠物店看,去学猫叫,看猫怎么叫啊怎么走路啊眼神啊,然后再慢慢地把它移入到变成人形之后的样子。中间也很为难,也有想要放弃的时候,这怎么演啊。但是后来有一天,同跟我搭戏的同组组员一块儿聊天,大家一致认为现在太在乎外形上的东西会太过于拘泥了,我的角色就很容易成为一个摆设。最终我们一致认为河马这个角色还是需要撒开了演。最后可能也是因为组员之间四年下来磨合出的默契,让我在舞台上能放心地“撒开了演”,什么也没有多想,反而最终抓住了演猫的感觉。”说起大学时演话剧的经历,戴玥眉飞色舞,眼神中闪烁着光。
导演专业的学习,让戴玥更好的把握一个表演的力度。“但这也是建立在我之前对猫的细致观察和对人物剧本的思考理解之上,在之前做关于这个剧本的导演作业时真正吃透剧本之上。”
在戴玥看来,表演最重要的,一是基本功,二是理解力。“我觉得首先基本功是最最基本的,不管是台词上表演上还是你的形体上,基本功必须要扎实,可能也因为我是学舞台出身,如果没有这些基本功的话,很多时候你是没法再往上的。另外一个是你对角色的理解。因为你能理解到多少,决定了你能演出来多少,可能你理解的是百分之两百,你能演出来的只有百分之八十,中间是会有消耗的。所以对于一个人物的理解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吧。”大学毕业至今,戴玥演过女警察,演过村姑,演过孤儿,每个人物都是一段她不曾了解过的人生。或许在这儿,导演知识的学习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她能更好的理解剧本,理解导演意图,从而更好的理解角色。
做自己喜欢的事
演员这个行业是竞争激烈且错综复杂的,纵观中国当下娱乐圈,每天活跃在娱乐头条的名字似乎永远只有那么几个。但是每年艺术院校的表演艺考,总是乌泱泱的挤满了人,也就是说,科班出身的演员每年都有成百上千,他们将何去何从?是削尖了脑袋往金字塔顶端挤,还是望洋兴叹另改行当?但对于戴玥来说,表演是她经过沉淀后留下的最后选择。她在毕业之后教过学生,当过舞台监督,也当过导演助理。她其实有很多退路,但在从事了其他行当后,表演仍是她的心之所往,觉得演戏时的自己是会发光的。
“其实不是说什么成不成名,这种事情,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能怎么样的,就不要想太多,顺其自然就好,因为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但我觉得从事一个自己热爱的事业是特别重要的,热爱它,你每天才会有生活的热情。不会说一样事情我做了两天就不想干了,我想干点别的。”或许从一个不甚知名的演员口中说出这种话,会带些故作坦荡。但是人的一生是很长的,不能把自己对生活的激情全都浪费在了年轻时做不喜欢不适合的工作,然后拖着疲惫的心灵与身躯度过余生。对一个演员来说,成名于否似乎是判读她成不成功的标准。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快不快乐才是判断她成不成功的标准。
后记:有一句摘自采访的话要送给同笔者一样迷茫着的大学生们。我最喜欢做的事,那我就脚踏实地做好它。别的我也可以做,只是我不选择。别的我真的不能做,那我就放弃。让梦想照进现实,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一切为时不晚。感谢青年演员戴玥的分享,让我们一同期待下半年即将上映的《应承》、《纠纷》以及《风铃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