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原始机构股东大逃亡 张弢能救活登云股份吗?

作者:石省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6-30 21:52:14

摘要:2017年6月23日,证监会公布对登云股份的行政处罚决定,登云股份IPO材料及年报造假案尘埃落定。实际上,随着上市后业绩的大变脸和造假丑闻的爆发,原始机构股东早已开始渐渐抛售登云股份的股票套现离场了。

原始机构股东大逃亡 张弢能救活登云股份吗?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石省昌 北京报道

年近75岁的张弢差点“晚节不保”。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政府突出贡献专家所带领的登云股份(002715.SZ)因IPO材料及年报造假长期处于退市风口。

2017年6月23日,证监会公布对登云股份的行政处罚决定,登云股份IPO材料及年报造假案尘埃落定。

实际上,随着上市后业绩的大变脸和造假丑闻的爆发,原始机构股东早已开始渐渐抛售登云股份的股票套现离场了。

造假与处罚

“登云股份造假上市,证监会只处罚了60万元,备注是顶格处罚!但该股上市融资2个多亿。造假上市抓住了最多处罚60万,成功就能融资几个亿,如果你有一家公司,你会造假上市吗?我想傻子才不会!所以,A股最大的弊端就是处罚太轻。”面对证监会对登云股份的顶格处罚,一位市场人士发表了这样的观点。

6月23日,证监会公布对登云股份的行政处罚决定。相关《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登云股份在IPO申请文件、2013年年报、2014年年报、2015年一季报中均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行为。

登云股份因IPO文件及年报造假,该公司被证监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60万元的顶格罚款;同时,证监会拟对该公司时任董事及高管欧洪先、潘炜各处以30万元罚款及5年市场禁入,其余责任人也相应被罚。

登云股份6月6日公告认为,根据上述《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内容,公司股票不会因处罚决定而被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

实际上,登云股份于2014年2月在A股上市,2015年10月20日就被证监会下发《调查通知书》,原因是该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此展开立案调查。随后,登云股份经历一年半的调查期,并发布多份风险提示公告:“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目前正在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股票可能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并暂停上市。”

由于涉嫌年报作假,2017年4月底至6月初,登云股份陆续更新14份报表,这在A股市场也极为少见。

登云股份哪里造假呢?

《华夏时报》记者查阅登云股份多份公告发现,登云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文件就存在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2010年至2013年6月,登云股份存在部分三包索赔费、咨询服务费、 会务费、票据贴现费用不入账,以及提前确认收入等情形。并存在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关联交易。

2014年,上述多个情形依旧存在。2014年年报中,登云股份未披露与多家公司的关联关系及关联交易。2015年第一季度报告少确认主营业务成本 4212385.54 元,导致该财报由亏转盈。

实际上,自处罚决定出来之后,市场疑问颇多,为何登云股份的顶格处罚不是退市?有报道表示:“登云股份造假金额占营收和净利润比例较小,剔除未入账成本后亦达到了主板IPO上市要求,或许是登云股份IPO造假不退市的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刘俊海认为,证监会确实做到了顶格处罚,但退市不是行政处罚。《证券法》规定,终止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的处罚由证券交易所决定,不由证监会确定。至于证券交易所是否对其做出终止股票交易的决定,目前还不能确定。

《华夏时报》记者致电登云股份董秘办,证券代表曾凤玲表示,目前公司认为没有退市风险,证券交易所未给出相关决定的信息。

“投资者遭遇虚假陈述并遭受投资损失,就有权利要求虚假陈述行为人包括上市公司控制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有过错的董监高进行赔偿。所以行政罚款只是餐前小菜,民事赔偿应当是主菜。还有信用制裁处罚,证券市场中的虚假陈述、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应按照规定纳入到资本市场主体的诚信记录。”刘俊海告诉记者。

机构股东大逃亡

登云股份财务作假案带来的处罚还有潘炜和欧洪先在登云股份的职位变动。6月初,欧洪先和潘炜提交书面辞职报告,欧洪先辞去登云股份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和总经理等职务,辞职后仍在登云股份担任顾问、技术中心副主任和怀集发动机气门美国公司董事长职务;潘炜辞去登云股份董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副总经理和财务总监职务,辞职后仍在公司担任顾问职务。

这样的职务调整会给登云股份带来什么?登云股份在多份年报中表示,公司核心的管理层团队包括张弢、欧洪先等人,在汽车发动机气门行业有着丰富的经验、良好的行业声誉和地位。公司的专业资深管理团队是经过多年的培养形成的独特竞争优势,是竞争对手在短期内无法形成和复制的。

欧洪先等人对登云股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处罚和职务变动才刚刚发生,很难预计将产生怎样的效应。实际上,即使没有证监会的处罚,由于登云股份的业绩一经上市就大变脸,原始机构股东早就“落荒而逃”,上市之后解禁期一到,几乎在一年内就清仓套现离场。

2014年2月上市的登云股份在2012年到2015年期间,营收、净利、扣非和现金流等多个主要财务数据逐年下滑,2015年净利润和扣非更是“双亏损”。

《华夏时报》记者查阅登云股份多份减持公告发现,深圳市南海成长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南海成长”)在上市时持有登云股份450万股(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 4.89%)。南海成长于 2015 年 2 月 26 日至3 月 2 日通过竞价交易累计卖出公司股份 45万股,共斩获1168.37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南海成长未在上述减持公司股票行为前提前 3 个交易日予以公告,违背其在公司上市时所做的承诺。减持之心,难掩急切。此次减持后,南海成长仍持有登云股份405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 4.4%。

实际上,南海成长于 2015年2 月26 日至4 月24日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竞价交易系统减持登云股份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份 450万股。短短两个月内就清仓离场。

南海成长的一致行动人深圳市同创伟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同创伟业”)在登云股份上市时同样持有450万股。同创伟业自2015年5月7日起至2016年5月6日止的12个月内,减持数量不超过450万股。但实际上同创伟业已经消失在登云股份2015年半年报前十大股东之列,当时第十大股东持股172.5万股。

由于南海成长和同创伟业的持股占比均低于5%,其减持过程未得到详细披露,难以获知其在短短时间内获利多少。登云股份在上述两个机构股东减持的时间段,也就是2015年2月26日到6月30日之间,其股价处于上升趋势,每股价格在25元至72元之间。如果这两个机构股东在此期间清仓全部900万股,获利在2.25亿元与6.48亿元之间。

曾凤玲告诉记者,由于这两个机构股东持股低于5%,公司也不知道他们的持股和减持状况,已经按照要求进行披露。

2007年10月,南海成长和同创伟业分别花1312.5万元进入登云股份,8年后精准逃离,获利或超10倍。就在这两个一致行动人、原始机构大股东大规模减持离开之后,股市大调整开启,登云股份股价从2015年6月中旬的72元跌至9月底的21元。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