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放水养鱼,南皮因地制宜,事半功倍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沧州报道
6月,正值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小麦的收割期,大部分村民都在忙着收割和晾晒小麦。
记者在南皮县的一村口看到一位村民,坐在小板凳上,手拿一个小锤正在敲打面前的一堆巴掌大的铁板。
“我的腿部有残疾,干不了农活,这是我们县五金厂外发的五金件,可以拿回家加工,非常方便我们这些行动不便的人来做,收入按件来算,每天大约有50—100元不等的进账。”上述村民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家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如今,家里的土地进行了流转,爱人也在附近的养鸡场有了工作,自己还可以拿回些五金件进行加工,生活了好了很多。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座朱红大门的庭院告诉记者,新房子也刚盖不久。
记者了解到,南皮县素有“中国五金电子之乡”的美称,而这,也正是南皮县进行产业扶贫的重点内容之一。
依托特色产业
产业扶贫是扶贫的核心内容,是铲除穷根的根本之策。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金寨考察时,对产业扶贫提出了新要求,他指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
最近几年,南皮县紧紧围绕“打造和谐繁荣富强新南皮”这一目标,强力推进“工业强县、项目立县、开放兴县”三大战略,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金机电、玻璃制品、纺织服装三大特色产业。
据悉,南皮县五金机电配件产品种类多、辐射广,被广泛应用于卫星、火箭及国家大型机械设备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神六、神七运载火箭上都有南皮的五金配件。2011年1月24日,南皮县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五金机电产品生产基地”。
基于此,南皮县一方面狠抓项目建设,引导县内企业增投入、上项目,壮大产业规模,扩增企业数量,为群众就业提供更多岗位空间,让贫困群众通过入企务工,获得稳定工资收入。仅乌马营镇赛格机电一家企业就招募88名贫困群众进企务工,年均收入30000多元。一方面,对有致富动力但缺资金、技术、信息的2689户、7616名贫困人口,采取金融扶贫、实用技术培训、推荐就业岗位等措施,引导其创业或就业。另一方面,利用五金加工活多量大、操作简便、可分散加工的特点,鼓励县内企业将一些零散手工活发放到不能外出或行动不便的贫困户家中,定期回收,集中结算,让贫困户足不出户获得经济来源。
截至2016年底,全县共培育大小五金机电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其中有8000多名贫困群众通过入企打工或从事零活加工有了相对稳定的家庭收入。
除了五金机电产品生产,玻璃制品产业是南皮县的第二大特色产业,全县有一定规模的玻璃制品企业已发展到23家,从业人员6000余人,生产节能灯泡(管)、灯具、茶具、蜡台以及花瓶等各种玻璃制品万余个品种。其中,亚明公司年生产灯泡达到3亿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产品一半以上出口国外,在国内三北地区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普灯生产厂家。
纺织服装产业是该县第三大特色产业,南皮县是传统产棉大县,全县棉花种植面积25万亩,皮棉产量6万吨,拥有棉纺加工企业180家,以华远纺织服饰有限公司为龙头,初步形成了基地、龙头和市场紧密连接、梯次增值的产业格局,现有从业人员8000余人。
挖掘农业潜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特色产业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淀、成型的特有资源,在依托特色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南皮县依然将农业产业化视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南皮县地处渤海之滨,自古以来都是贫瘠的盐碱地,淡水资源匮乏,粮食产量较低,为此,2013年4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环渤海河北、山东、辽宁、天津4省(市)启动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这项工程通过“土、肥、水、种”等先进技术示范推广,使中低产田、盐碱地增产增效,南皮县作为“渤海粮仓”的发源地和核心区,近年来粮食产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当地农民的收入也随之有了大幅的增加。
粮食增收的同时,南皮县依托“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小麦、玉米良种繁育种植,先后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亩、节水灌溉农田4万亩,全县良种繁育和良种示范田面积达到36万亩。在此基础上,2015年3月,南皮县又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同筹建“渤海粮仓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机制,建立以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为主体的推广体系,积极生产和推广耐盐碱优良品种,推动农民由种粮食向种良种转变。
按照项目计划,通过对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进行盐碱地技术改造,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目标,把长期遭受旱涝碱灾害的环渤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粮仓”。
“渤海粮仓”给发展现代农业带来良好契机。南皮县凭借优质粮产地和政策优势,引入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投资建设4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仔猪、饲料、防疫、销售等均由公司负责,养殖户基本不承担风险,只需按标准养好猪,就能确保稳定收入,目前已有165个养殖大户与温氏签订协议,带动1131户贫困家庭稳定脱贫致富。
除此之外,南皮县还发挥了县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发展股份制合作经济,努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新模式。以南皮温氏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将针对每个贫困户的6000—8000元扶贫资金,入股公司旗下300多家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变项目资金到户为资本、权益到户,通过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贫困群众坐地收金。2016年,共有2752个贫困户入股合作组织,8000多人享受到“三金”(股金、租金、薪金)收入,户年均增收2000多元。
多年的扶贫经验充分证明,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脱贫难以持续。给钱给物只能是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
产业扶贫,必须坚持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固化在产业链上,注重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注重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注重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确保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长久稳定脱贫。同时,南皮县不光发挥了当地特色产业优势,同样“不忘初心”,挖掘了农业的潜力,从而也推进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