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和他秘密的耳语

作者:李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6-08 17:23:50

摘要: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波兰标志出版社主编耶日·伊尓格把《路边狗》形容为“有趣的杂烩,私人的疯狂”。

诗人和他秘密的耳语

一周一书


■李南



1997年,年逾80的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在波兰标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随笔散文集《路边狗》,其后,又出版了另一部随笔集《米沃什词典》,如果这还算不上奇迹,那么更令人惊诧的是,诗人90岁后又出版了诗集《第二空间》。这就让我们不由地感叹——这个年轻时活跃于诗坛,这个果断与红色政权切割,自我放逐至异国他乡的诗人,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这次,我要写的是诗人米沃什的《路边狗》。这本书于去年底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为什么要给一本书取这个名字?这是关于一只狗的故事吗?还是一个诗人所独有的隐喻?其实并没有秘密——诗人米沃什在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中回忆了上世纪之初散步于田间地头时,总会出来一只吠叫的小狗,令他想起那里的人们,和陪伴他们的狗,诗人写道,有一天在清晨的梦里,我没有来由地想到了这个有点好笑,却令我动容的名字:“路边狗”。

于是这个名字就成了一本书名。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波兰标志出版社主编耶日·伊尓格把《路边狗》形容为“有趣的杂烩,私人的疯狂”。

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年出生于立陶宛,他不但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散文家、小说家、翻译家和评论家,而《路边狗》是他八旬高龄后写下的一些短小的随笔,诗歌及思想片断,并陆续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与他的另一本散文随笔集《米沃什词典》的写作风格异曲同工,都是短小精悍,寓意深远,是诗人在长期的写作与思考后的结晶。

在第一辑《路边狗》中,米沃什提及一些话头,有宗教的,伦理道德的,写作的,自然的,从形而上学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隽永又丰厚的内涵让人沉思良久。如在《宽容》一文中他写道:“他早已丢掉了自己的固执,但随宽容一同增长的还有对一切的怀疑。他坐在黑暗里,看着戏台上的提线木偶竞争、祈祷、骄傲、忏悔,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愚蠢。”短短的七十余字构成一篇文章,却具备了无限的张力,这样的道理也可以惠及到每一个人身上——反思自我,认识自我。甚至还有更短的——在《诗的性别》一文中,他写道:“如果诗有性别,那一定是女性。缪斯不就是女性吗?诗敞开胸怀,等待着人、灵魂或恶魔。”不到40字,类似的诗歌随想在书中也多有出现。

在此辑中,作者还收录了一些未出版发表的诗文草稿,其中不乏精美之作。有的诗,至今在国内出版的米沃什诗集中还未出现过。如《奔跑》,“他们疲于奔命,却忘了最重要的事。/他们奔跑着,好像相信自己会永生。/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珍贵。/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当然还有很多短诗,我推测大约是诗人随手记下的闪光句子,但搁置太久了,诗人再也无力用心打磨,权作我们从沙海中淘出的珍珠吧。

本书的第二辑,米沃什命名为“贡献出来的话题”,他在《为什么我要贡献出一些话题》中,解释了写出这些话题的缘由。对于这些话题,诗人自感年事已高,也许无精力完成这些话题的论述,但这些又是诗人认为极为重要的,尚未被说清写透的问题。“我贡献的话题也许可以为某些人所用,他们厌倦了告解式的文学、过剩的感性和被歪曲的自传。保佑古典主义,让它们永不逝去吧。”

如果说,第一辑中的短文侧重诗人心灵奥秘的探求,那么贡献出来的话题则向更加庞杂的外部世界开敞。星球,流域,审判,世纪之末,神职人员,先祖,达尔文的太太……米沃什以他渊博的知识结构向未来的读者展现了思辨的可能性,这些短文所指向的人类终极意义,的确具有跨越时空的古典性。另外,由于这些文章的论述场域更为宏大,它们的篇幅普遍比第一辑要略长一些。

译者赵玮婷女士在中译本前言提道,这本书难懂。除了它涉及众多的地名,人名,典故之外,我以为诗人是以诗性的语言来写作的,很少有作者论述一个问题时,以诗歌的思维方式来阐述。可以看出,这些短文不仅具有诗歌的感性,同时也兼备了哲学的理性,和人类学的智性。诗人在短短的几行文字中,常常出现诗歌的写作特征,比如跳跃,隐喻,反讽,含蓄……这对于没有诗歌阅读经验的读者,无疑增加了难度。

读这本书时,我时时赞叹诗人米沃什,渐渐理解了作为一个伟大诗人所应有的质素,他不仅仅拥有个人的童年和记忆,同时也拥有了整个世界的风景。

(作者为诗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