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国创基金上路,1500亿资金都投资这里!

作者:陈岩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5-18 17:47:56

摘要:5月16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牵头发起的中央企业国创投资引导基金(简称“国创基金”)在京创立。该基金总规模1500亿元人民币,首期规模1139亿元人民币。

国创基金上路,1500亿资金都投资这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5月16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牵头发起的中央企业国创投资引导基金(下称“国创基金”)在京创立。该基金总规模1500亿元人民币,首期规模1139亿元人民币。

在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下,国创基金由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称“航天科技”)联合中国中车集团、国新国际、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邮储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北京市政府等发起设立。该基金采用有限合伙制形式,且国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及基金近期已在北京市顺义区完成注册。

这是继去年成立的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之后,又一只由中央企业主导的投资基金。

“与去年成立的两只基金不同的是,国创基金的投资方向是新兴产业,致力于新动能和新产能的形成,以及新技术的研发。”5月18日,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结构调整和新动能形成是今年国资委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

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正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调整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国有产业的战略布局,向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集中和调整,国创基金的创立恰逢其时。

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示,推动设立中央企业国创投资引导基金,是国资委和中央企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推进双创工作,同时也是国资委深化改革,向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

而由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发展基金、企业创新基金三个层次组成的中央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系正在快速形成,这对促进央企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带动全社会创新创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央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系的顶层设计,国创基金要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各类资本多方式、多层次支撑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生动局面,要体现引导性,更加准确把握中央企业创新发展方向,找准新的增长点。

李锦对本报记者说,央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主动作为,首先要抓好“三个一批”,即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不仅要去产能,还要对形成新动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投入。

据了解,国创基金将主要投向军民融合、高铁、先进电网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并对量子通信、3D打印、机器人、石墨烯、碳纤维、高温合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一批中央企业优质项目进行投资布局。

国创基金成为了创新发展一批和形成新动能的抓手。

航天科技总经理吴燕生在16日的创立大会上介绍,设立国创基金的主要目的有三项:首先是增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其次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第三是推动中央企业间、中央企业与其他主体间的协同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航天科技通过发起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积极推动创新发展。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航天科技的投融资平台已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8支,总资金规模超过2000亿元,投资项目超过116个,投资金额350余亿元,在基金募集、基金管理、项目论证、投后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航天科技牵头发起设立国创基金,既体现航天科技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各合伙人单位对航天科技的信任和支持。”航天科技董事长雷凡培称。

李锦注意到,国创基金发起单位中除了北京市政府外均为企业,这能看出,基金由谁出钱,资金将来会用在什么地方。在16日的会上,北京市副市长阴和俊表示,国创基金落户北京符合首都城市的战略定位,有利于北京构建高精尖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这有别于以往传统的由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李锦发现,国创基金是由政府支持、企业出面,投资方式和回报都发生了变化,这样有助于企业真正走向市场。

肖亚庆强调,要坚持合作共赢发展,坚持依法合规运作,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独立的投资决策体制,高度重视风险防控,有效维护出资人权益,努力为出资方创造更大价值。

“加强各中央企业间合作,协同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支持设立一批产业发展基金和企业创新基金,共同打造技术与产业发展平台,积极依托北京科创中心的巨大优势,借助各大金融机构的资本优势,努力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肖亚庆说。

阴和俊亦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在资源、政策等方面全力支持国创基金发展,促进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